无锡有多少菌子?有没有稀有物种?无锡的一名摄影爱好者从2018年开始,花了7年时间找到了120多种,其中确定到属的有103种。他说期待未来能够出现以无锡命名的菌。
初遇:菌的颜色、结构令人着迷
李琳利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此前他拍飞鸟、拍动物,2018年左右开始拍菌子。这些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无锡的山林,只为拍到一朵朵“盛开”的菌子。这些菌的结构、颜色、形状是如此令人着迷。他说:“它的褶皱、菌柄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打上光,会非常漂亮。慢慢拍的多了,我就想去了解它们的名字”。
李琳利打开电脑,将自己拍摄的菌子图一张张向记者展现,已经确认的品种会打上这种菌的名称,只能确定属的就写上所属的属,还有一部分则是尚未确认的。每当说起这些菌,李琳利就会有说不完的话,“像这种红汁乳菇,碰一下它就会流出像血液的红色液体;还有淡色冬菇、武夷山小菇,颜色都非常好看。这种钙质黏菌是长在石头上的,我只拍到过一次,放大之后特别美”。
“这是一株丝膜菌属的菇,我跟它错过了好几天。”李琳利指着一株灰白色的菌菇介绍,当时他去山上,连续几天都见到了这株菇,但是觉得不太好看就没拍,后来他心血来潮用光照射,这菇变成了蓝色,就赶紧将其拍摄了下来。还有一种菇在自然光下呈现淡淡的玫红色,如果用电筒照射,则变成了金黄色。为了了解这些菌子,他特意买了一本《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每当拍到没见过的菌子,就会对照着书查阅,实在找不到就去向专业人士请教,“我有一个微信群,里面有跟我一样的爱好者,也有专门研究菌类的老师”。
李琳利特意介绍了一株他只见过一次的菇,为了确定这株菇的属,他询问了多名专业人士,均表示没见过,“或许有机会成为一个新发现的品种,可惜的是我到现在都没见到第二株”。
沉迷:翻山越岭只为拍摄
菌子生长环境较为苛刻,一般梅雨季节的时候容易发现,往往一场雨后就如春笋冒头,可如果错过,下次再见便不知何时了。这些年里,李琳利拍摄的菌主要集中在惠山。常常是一场雨后,他就带着设备出发了。
爬山的人朝前看,拍鸟的人朝天看,而李琳利这拍菌菇的人朝地上看,并且是往树根下、石头缝里看。菌类可拍的时间短,为了拍摄到满意的画面,有时候就忽略了自己。有一次他趴在地上拍摄,随手将胳膊肘撑在地上,等到拍完才发现自己撑在一个蚂蚁窝上,就拍摄的工夫,手臂上爬满了蚂蚁,被咬得不轻。还有一次,他拍摄时腿部受伤,坚持到回来才发现腿骨折了。
李琳利很喜欢一句话“须弥芥子,大千一苇”,他将这句话改成了“须弥芥子,花开一菇”。他说,菌菇看着小小的,但是深入了解后,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而他则是这个世界中一个小小的探寻者。一开始,他拍摄追求美感,后来为了更了解自己拍摄的菌菇,他开始从各个角度拍摄,以便自己回去后能查到是什么菇。
英国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说:唯有了解,才有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有行动。李琳利以前不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但当他开始自然题材摄影并融入之后,才发现自然之美无处不在,“ 就想通过自己的镜头,把这样的美呈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关心,并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这也是我们倡导的‘用影像保护自然’的真正意图”。
期待:有以无锡命名的菌菇出现
“目前我自己拍到的有120多种,可以确定到属的有103种。”李琳利介绍,无锡有着丰富的菌类资源,但是截至目前并未做过本地调查。今年,他与无锡动植物专家谢决明将手头资料一合计,总共发现的无锡菌类有150多种,“目前新发现的菌类名字是以发现地来命名的,比如武夷山小菇,虽然是以武夷山命名,但是其实无锡也有,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有一种以无锡命名的菌子出现。”李琳利说,他现在是作为个人爱好去拍摄、去收集,如果哪年无锡要调查真菌的话,这些就是一手资料。
当记者询问李琳利是否有考虑做一本无锡菌物图鉴时,他连连摆手,称自己目前手头的资料还不够丰富,觉得照片拍得还不够美,不过他每年都会自费印一些台历,照片用的是自己拍摄的菌子图,有的是无锡的菌,有的是外出采风拍摄的菌。
除了这些,李琳利也会受学校邀请给孩子们上课,讲述自己寻找菌子的经历,“我周围就有三名学生走上了动植物保护相关专业”。
提醒:野外菌菇不采不食
在野外拍摄时,李琳利经常会遇到爬山的人,也经常被问“这个菇能不能吃?”李琳利说,无锡比较常见的有易碎白鬼伞和多种鹅膏属的菌菇,这些绝大多数都是有毒的,即使有些经过培育的可食用菇,其野生品种能否食用依然要打个问号。因此李琳利提醒,看到野外的菌菇,最好是不采不食,避免发生意外。
(晚报记者 甄泽/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