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积善

  | 徐正军 文 |

  回苏北老家探亲,老母亲牙齿不多了,我们买了个蛋糕吃。老母亲说,你父亲在就好了。

  老父亲如果还在,今年要做大寿的。

  老父亲一生信奉行善做好事。他说过一位姓凌的知青,他在村里务农时,可能是书呆子一个,笨拙得很,受到我父亲的关照和帮助。一次深夜,老凌身体不舒服找我父亲,我父亲连夜到邻村找来医生,后来把老凌用板车送到三十里外的县城,做好了手术。

  老凌后来落实政策回南京工作。有一年夏天连续降雨,村里遭遇洪水灾害,老凌带队在市县陪同下来慰问,带来整箱整箱的方便面、衣服等,那次补贴村里每户人家重新建房,听说我们在南京上大学,记下了我宿舍的电话号码。我在南京快毕业时,曾经接到他们的电话,得知我已经考取公务员,就没有再说什么。

  老父亲说,你们自己刻苦,也是祖上积德,你们上了大学,现在有了好的出路,要不忘本。

  小时候,讨饭的到我家门前,我会用碗装满米倒进他们的米袋里,老父亲来不会说我米装得太满,还会再送一个馒头,尽管家里粮食也紧。父亲说,荒年外出要饭的,再困难,也要给他们一口吃的。

  我到苏南太湖边这座城市工作,十来年有时也常常想起,老父亲做的善事,当年老凌可能是出于感激报恩吧。

  我姐夫生了一场大病,县医院已经发了病危通知书,我同学在县医院工作,就帮忙联系了军区医院一位医生。急救车一路驶向南京,我在车上才慢慢平静下来,我姐姐还年轻,他们孩子刚上小学,有个三长两短的,就麻烦了。我工作几年攒的一点钱,全部给了我姐姐。后来我那医生同学去南京出差,我曾想和他一起约军区那位医生一起聚聚,对方婉拒了,对他们来说,都是工作分内事,这位东北大哥医者仁心。这个情,我一直欠着。我那医生同学结婚早,孩子已经到南京上大学了,很有出息。

  我父母经常教诲我们要规规矩矩。每次通电话,老母亲讲个不停,村里谁生病了,谁走了,我就默默听,等她讲完了,再提醒她想吃什么就去买,她最后都不忘提醒说要老实。

  我也努力给孩子树立一个形象。之前工作忙着执纪,后来忙着执法,很有挑战性。加班加点的,遇到节假日就更忙,后来养成了习惯,人多的地方不去,出去玩也是等社会大众都在上班时段,所谓错峰。有时加班后夜里往家里赶,黑灯瞎火的,心里也紧张,慢慢地胆子也练大起来了。这些从没有和爱人、孩子讲过。

  我努力按照正常的节奏生活,没有想到现在也遇到了难题,波澜不惊的日子画风突变,不知道怎么对付过去。于是休假,回去看看,出去走走,就当什么也没有,放空自己。

  爬山时、在老体育场一圈圈漫步时,我也曾内心向老父亲诉说苦闷。现在经常深夜醒来,闭目养神,想着老父亲托梦给我一点提示。我曾在夜晚的南长街,把一个落水的外地人从河里拉上来,现在每每想起虽然感到后怕,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许冥冥中老父亲在保佑我,他认为我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