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初冬赏二泉

  | 孙超 文 |

  连日的忙碌让人情绪低落,加之友人从外地到访,我决定趁着这初冬温暖和煦的阳光,带他前去惠山游览天下第二泉,用自然的绮丽怡然与历史的厚重底蕴驱散心中的阴霾。

  诚然,深秋的惠山古镇美得更为惊艳,寄畅园的潋滟湖光倒映着火红枫叶,亭台楼阁的错落雅致呼应着远处的群山古寺。见识过惠山最美时光的我,难免对初冬的景色不抱期待。但是当我进入检票大门,首先来到惠山寺的时候,眼前的景象是令我惊喜的。

  初冬之时,游人较之以往少了很多,多了一份清幽,更显得惠山寺的古朴厚重。惠山寺是杜牧那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其中一寺,尽管有些古迹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损毁,但是文化的传承却连绵不断,那颗六百多年的银杏就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到的时候,已不复当时银杏漫天的盛景,但是地上铺满的枯黄银杏叶,如同给古寺门前铺上一层盛大的地毯,枯叶的清香混合着香火的气息,这千年古寺面前仿佛在召开一场盛大的庆典。移步换景,我与友人来到享誉世人的“天下第二泉”。

  天下第二泉,这股泉脉已经传承流淌千年,经惠山而下,集天地之浩渺、山间之精灵,历岁月之变迁、历史之演变,沉淀成文化的图腾,让我们每个老百姓都可观、可赏、可吟、可叹。北宋年间,苏东坡多次慕名而来。二泉周围的环境,真称得上曲径通幽、茂木芳华,众多文人骚客因钟爱这钟灵毓秀之地,在旁边建立了楼阁与私园,如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的“万卷楼”,下池边的“漪澜堂”,邹迪光的“愚公谷”,以及最著名的寄畅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这清冽的泉水、这优美的园林早已不是私人专属,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当你徜徉在清幽的庭院中,看着那斑驳的墙面,看着那古朴的屋檐,看着那阳光洒在太湖石上所绵延的古意,你仿佛在这里打开了与古代诗人、画家、僧侣的时空链接,原来千百年来我们共观一口泉、同吟一首诗、同赏一轮月,我们的文化基因一直在延续,我们的千古诗情一直在传唱。

  与友人游完第二泉,已时至黄昏,阳光的余晖仿佛给园内的亭台镀上一层金辉,那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光滑的石板路上,也闪耀着如钻石一般的光芒。我抬眼再看看那远处的惠山,山上红黄交加,像是大自然这位画家最得意的画作,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这一刻,因工作忙碌生活琐碎而倍感疲惫的我,内心阴霾尽散,自然赋予我们的,历史赋予我们的,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