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曹风增
整理:晚报记者 吴雨琪
从偶然间与无锡老照片结缘,到十五载如一日痴心收藏与研究,曹风增不仅积累起了超过3000张有关无锡园林的老照片,其中一些还很有史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成为无锡园林历史文化的活地图和守护者。
无锡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叫曹风增,今年71岁,我出生在山东乳山。1964年夏,我们全家搬到无锡。我在无锡上了5年小学后,就去石家庄当兵了。1986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回到无锡,算起来在这个城市也住了40多年,可以说,无锡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与无锡老照片的缘分要追溯到2010年。那年,我去杭州参观全国集邮展览,偶然在邮市的一个摊位上发现了一套无锡的老照片,一组30元,一共10张照片。当时的我第一次感受到老照片的魅力。后来,我在整理父亲去世后留下来的书籍时,发现了一组他于1965年和同事在惠山留影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他和同事站在一个圆形门前的合影,我特别想知道那个圆门在哪里。我突然意识到,我尽管定居无锡了,但还没去过无锡的很多地方。于是,我开始慢慢收藏老照片,在那小小的方寸之间探寻曾经的无锡。
园林大家陈从周先生说过:“明代园林看苏州,清代园林看扬州,近代园林看无锡。”我是从1980年才开始陆续逛无锡园林的,特别想了解无锡园林的发展历史。因此,我将老照片的收集目标限定在无锡园林上。
15年淘到3000张老照片
从2010年开始算,我的老照片收藏有15年了,收藏的无锡园林老照片有3000张以上,很多具有资料价值。其中,费了最多精力找寻的是鼋头渚第一个大门的照片和蠡园有“红旗公园”门头的照片。鼋头渚的第一个大门“小函谷”,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市民应该都没有见过,我也是翻阅了很多资料才知道有这个大门的存在。现在挂着“太湖佳绝处”牌匾的是鼋头渚第二个大门,挂着“鼋头渚”三个鎏金大字的为第三个大门,充山大门则是第四个。史料记载,第一个大门位于在山亭旁,花神庙下面。这个大门的照片我找了六七年,直到去年,我非常幸运买到了2张,也证实了资料所言。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蠡园改名为红旗公园。以前,我收藏了不少蠡园门厅的照片,我非常想收一张有“红旗公园”字样的大门照片。但苦寻10年没有结果。直到去年,我在一堆照片中一眼就发现了带有“红旗公园”字样的蠡园大门照片,这让我喜出望外。
还有一组照片也很珍贵,记录了一家人在1948年来无锡旅游的过程。这组照片共21张,都是5.5×5.5厘米的方形照片,拍摄时间是1948年3月13日至15日,主人公是叫做“德明”的男子及其妻女。我们可以通过照片还原他们一家人的旅游线路:13日,游惠山、宿小箕山;14日,游览小箕山、梅园、小桃源;15日,游览鼋头渚,乘民船至蠡园,游览蠡园和渔庄。这家人在无锡的游程,与1921年10月印刷发行的《无锡游览大全》中介绍的无锡旅游三日路线略有不同,更像是无锡风景深度游。这组照片不仅是“德明”一家人的记忆,同时也向我们重现了1948年滨湖地区的风景和游览路线,是无比珍贵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其中的“东大池小桃源”和“鼋头渚七十二峰山馆”这两张照片最为难得,因为有关这两处地方的老照片很少见。能淘到这组照片,真是太幸运了。
收藏研究,见证历史变迁
收藏老照片的过程中,为了证实照片上的一些细节,我不断查阅历史资料和无锡园林老照片的图册,还要多次去现场寻访。可以说,所有园林的路线,游客走过的我不知道走过多少次,游客不走的我也会经常去走走,我闭着眼睛都可以还原出来。外地朋友来无锡玩,我带着他们绝不会走冤枉路,他们都说我比导游还专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一些照片反映的场景与现行的图书、资料记载并不吻合或者不完全吻合,有一些老照片反映的场景,有关史料中并未记载。比如,鼋头渚那块巨大景名刻石,正面刻“鼋头渚”3个红色大字,落款“敦世”,背面则是蓝色的“鼋渚春涛”4字,落款“刘春霖”。《太湖鼋头渚建园百年百图图志》中记载,“此石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早些时候,毁于1968年,其址改塑《亚非拉群众》雕像。”我有几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可以清楚看到渚上左侧的灯塔和右侧的涵虚亭以及它们之间的道路,但在照片上找不到这块刻石的身影。再通过刻石上的题款查证,不论是秦敦世的“鼋头渚”题字还是刘春霖的“鼋渚春涛”题款,分别是“丙子四月”和“丙子仲春”,而上世纪的“丙子年”是1936年。也就是说,“鼋头渚刻石”立石的最早时间是1936年,而非上世纪20年代的早些时候。
收藏老照片只是第一步,结合资料进行研究,弥补文字记载遗漏的缺憾,为无锡的园林历史研究作一点贡献,能让收藏的乐趣翻上几倍。
2024年秋天,荣巷古镇的部分老房子正式进入拆迁,我把无锡市滨湖区档案史志馆委托我拍摄的荣巷现状照片及以前陆续拍摄的荣巷老照片,全部捐赠给了滨湖区档案史志馆。老照片不仅是我个人的收藏品,更是无锡历史文化的见证。它们记录了无锡的过去和现在,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巨大发展和不断变迁。未来,我想做的事还有很多,有机会的话,继参与编写《荣氏梅园旧影》后,我想将有关老照片续编成书。人们都说,有爱好的人比没有爱好的人多一倍快乐。我想,我的晚年生活一定是比大多数人都要更加快乐的。
记者感言
曹风增用15年的时间,以一颗痴心,默默地收藏和研究着无锡园林的老照片,每一张照片,他都如数家珍。他还爱好集邮,特别喜欢“极限明信片”,制作了几大本无锡园林和无锡题材的“极限明信片”。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无锡园林历史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