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月13日,无锡市中小学生新的学期正式拉开了序幕。孩子和家长们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有不少家长反映,寒假里孩子每天都会捧着平板或者手机打游戏,要么就是翻看各种小视频,完全陶醉在自我世界,对开学无动于衷;有些孩子对开学甚至产生了逃避、畏惧心理。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副主任李志佳称,家长不妨倾听孩子想法,制定学习“小目标”,加以循序渐进引导,让孩子体验自我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你除了用手机,就不会干点别的事情吗,成绩下降都是手机惹的祸。”“我同学都在用,为什么只怪我?”……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门诊里,初二学生小朋(化名)又与妈妈争执起来。医生及时喊停,才制止住了即将爆发的矛盾。“在我们门诊,这种现象很常见,经常家里的矛盾会再次呈现在门诊里。孩子依赖电子产品,不仅与当今数字化时代有关,也与家庭、居住环境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有着密切联系。”李志佳表示,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现象愈发普遍,这一问题背后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周围的同学都在谈论电子游戏、热门短视频等内容,孩子也会倾向于使用电子产品来获取共同话题;家庭中,家长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也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李志佳告诉记者,更有甚者,一家三口回家“各进各门,各玩各的手机,彼此相安无事。”一旦放下手机,矛盾点就凸显了。另外,李志佳还强调,如今大多数孩子习惯长期“宅”在家里,建议带孩子多去户外走走,培养孩子运动兴趣,如爬山、打羽毛球、篮球等,进一步让孩子从虚拟游戏回到现实生活及运动中。
那么如何更好地与电子产品“断舍离”呢?李志佳建议,家长不妨定期与孩子开“家庭会议”,尊重孩子的想法,合理采纳孩子的意见,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可以限时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李志佳强调,在这个实施过程中, 大部分孩子会打破这个规则,不过没关系,只要孩子能逐渐减少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优化方案。另外,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单方面的“命令式”沟通。通过倾听,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减少误解和冲突,并帮助他们设定现实且可行的“小目标”,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就感,而不是以单一的“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葛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