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召开的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现场推进会上,宜兴市作为全国唯一受邀的县级代表,分享了水库运管矩阵建设的创新经验,其水库感知全景图、“四预”数字防控网、“五位一体”运管链等创新实践获水利部高度评价。不久前,“宜兴市建设应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还获评2024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树立了标杆。
作为水利部首批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试点,宜兴市在2024年率先构建起“一面、三级、多点”的管理体系:以县域统筹为基底,串联行业监管、主管部门、管理单位三级架构,将全市19座大中小型水库的全要素数据纳入统一管理平台,实现水库业务数据随查随用、安全状态可查可控、管理行为动态监管。同时,整合多种监测手段,辅以AI人工智能分析预警,构建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
“传统的人工监测存在频次不足的局限性。现在,通过整合多源监测设备,实现了水库水情、工情动态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智能预警。”宜兴市水利局工程运行管理科科长刘恬汐在回顾水库运管矩阵建设成果时表示,该系统构建的防汛资源可视化平台不仅能全方位展示水库运行状态,更能将防汛指挥、技术支撑、抢险队伍、物资储备、社会动员等要素进行数字化集成,实现防汛物资装备智能调度、专家团队远程会商、应急力量精准部署,筑牢汛情防御体系。在智能决策层面,系统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水库洪水调度模型,通过“预报、预警、预案、预演”四预联动机制,实现防汛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
集成无人机自动基站、数字孪生巡检、AI智能识别等多项“黑科技”构建的“天空地水工”五位一体巡查体系,显著提升了排查隐患的效率。“去年梅雨季时,油车水库通过新增加的‘空中哨兵’,织就了一张覆盖范围更广、巡查更高效的空中监测网络。”刘恬汐介绍说,新型无人机巡检系统可将单次人工巡查时间由3小时压缩至35分钟,监测频次从每日3次人工巡检升级为“3次人工+2小时/次无人机巡航”的立体监测模式。通过超高清影像识别与AI智能分析,系统可自动识别人员闯入、渗压位移监测异常等隐患并实时预警,结合人工复核形成“智能预判+精准处置”的闭环管理,全面提升了防汛巡查的覆盖广度、响应速度和处置精度。
在现代化运行管理矩阵平台的助力下,宜兴市水库防汛调度能力显著提升。去年7月12日5时至12时,宜南山区出现持续7小时的150毫米至200毫米极端暴雨。在防汛关键时期,依托现代化水库运管矩阵平台,科学合理调度,成功扛住了暴雨的考验,为安全度汛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使用没有止境。宜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水库管理体系机制,升级“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推进大坝智能化提升改造,完善“四预”功能,提升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增强平台综合应用能力,打造全国现代化水库运管矩阵建设的“宜兴模式”。
(潘凡/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