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二泉月·文学

梅园三阕

  | 毛勤勇 文 |

  每一年春天,我所在城市,会倾城而动,去一个叫梅园的地方寻芳赏花。

  城市弥漫着梅花的气息。在涌动的人流中,我一个,爱人一个,如两尾小小的游鱼,汇入梅之海。

  梅之春

  初春的阳光,暖暖的。梅园,已是满目繁花。从念劬塔望去,花盛如潮,粉的、白的、红的、黄的,一团团、一坡坡、一簇簇,交织成海。微风掠过,花浪如波涛般在淡蓝色的天空下涌动。步入林间,带着早春的微风,幽香如丝如缕,如梦如幻,发梢、衣领、袖口,指尖心尖,似乎都沾染了清香。万人丛中一手握,使我衣袖三年香。

  洗心泉、紫藤刻石、天心台、三重石,诵豳堂、豁然洞、花溪,梅林花下,人群熙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沧桑的年轻的脸庞,外地的本地的口音。馥郁的花香,欢乐的气氛,在花潮澎湃的空气中,交织、感染、传递着大地苏醒的气息。

  最亮眼,青春汉服,广袖流云,三五一簇,四五一群,林间拂过,花下摇曳,便成了这个春天最灵动的诗行。不经意间,偶有几只小山雀扑棱棱掠过花枝,瞬息之间,花雨零落,暖阳点点、衣襟沾香。

  古梅奇石圃小院内,一株横逸斜出的老梅树,虬枝盘曲,老枝新蕊,艳艳如火。四五位老人,相互间边打趣边拍照,一方小园跳动着欢乐。女的浓妆鲜衣,大红粉红的毛线衣,飘逸的碎花大纱巾,或依花而笑、或嗅花沉思,或抬头仰望,如油画般浓烈;男的,秃头,端着相机,边指挥边导演,不停地变化位置,寻找最佳角度,为老姐妹摁下这个春天最幸福快乐的瞬间。

  梅之韵

  梅艺苑坐落北区,宛若一泓清溪,无声地流淌在浒山南麓。龙舞般喧闹的梅潮,在这里悠然一变,荡漾出一段小令小词般的抒情小夜曲。

  门口,迎面一座巨大的黛瓦影壁,三个隶体大字:梅艺苑。带着岁月的风雨,影壁略呈灰白色。墙脚下,几座假山石、几丛矮竹、松树,错落相间。左侧一树朱砂红梅,一人半高,倚墙而立,在巨大的白色映衬下,若焰火般恣意燃烧,咄咄逼人。

  梅艺苑,黛瓦白墙,半敞开,呈折叠屏帐。门楣上书:添花径。左右一联:梅孕一身花,竹荫千个字。映衬出梅艺苑宁静、雅致的艺术氛围。

  苑内,上百种各色梅桩盆景,大大小小,千姿百态。大者有一人上下,小者可供案头清赏。这些梅桩如凝固的多声部音乐,抒发出东方智慧的欹曲之美,又好像陈年旧墨书写出的一幅幅苍劲简练的行草,跃动着生命的韵律。

  苑并不大,却处处含着诗意。西北角那株宫雪梅,披一身浅粉色,在风中傲然挺立,独自寂寞。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仿佛穿越千年,在聆听一曲梅的现场咏诵。那堵绛红色的东墙前,一人多高的白梅,花朵疏密相间,如坠落的串串白珠,参差错落。红墙白梅,浓烈如酒,交织成画。看着游人在这红墙白梅前留影的笑脸,心头不由得泛起一片诗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之禅

  梅园、开原寺。寺很古老,如一叶梅花悄然飘落在浒山与朴山之间。迈过高高的门槛,香烟袅袅,梅香隐隐,殿内僧人们的诵经声,平和而有力量。玉佛楼内那尊白玉卧佛,静静地躺着,岁月的风寂然凝滞,一片安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和寺庙,皆为隐逸高蹈的美学意象。梅花常以其高洁、超然,比作清净佛性。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无尽藏这首《悟道》诗,即借“嗅梅”顿悟佛性,昭示佛不外求,本自具足之真谛。

  梅园、开原寺,一对奇妙的精神之侣。梅因寺而愈洁,寺以梅而愈圣。值得称道敬仰的是,荣氏对梅花精神的理解,远远超越了隐逸之喻。荣智健先生说,荣氏梅花精神,即为天下布芳馨,与众人同游乐。在坚持独守自性,追求内心纯洁的同时,更体现了大乘佛教精神,利乐有情,普济大众,服务社会。从荣氏梅园建成起,这座私家园林一直向民众免费开放,不售门票。荣氏企业,一直把利益社会,造福一方,发展公益事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无锡留下了江南大学、宝界桥等诸多文化历史财富。

  对于我们这些尘世中人,来梅园赏梅,有一处净地,焚香礼佛,让疲惫的身心沉浸在梵音钟磬中,在梅影禅心中了悟生命实相,不仅隐喻着坚守自心,求真悟道的精神之旅,也是领悟体会当年荣先生为天下布芳馨的崇高精神风范。

  走出开原寺,已是日暮时分。人潮已去,花似乎也收敛起了它的灼灼光华。清远而悠长的钟声,在身后空阔的群山间隐隐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