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白垩纪:恐龙化石特展”将于“五一”当天开展,古运河·遇见博物馆的布展现场早已上演“恐龙复活”的魔幻大片。
昨天,当记者到达现场时,整个展厅正在紧张布展中,“拼装恐龙比搭乐高积木好玩多了,每块骨头都有自己的故事。”一边安装恐龙化石、一边抹汗的河南自然博物馆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常飞笑称,自己和团队正在进行的是“史前工程”。
几千块化石拼成一只恐龙
作为古运河·遇见博物馆建馆一周年特展,本次展览共展出300件珍稀展品,包括河南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中华贝贝龙、巨型汝阳龙、汝阳黄河巨龙等7大“镇馆之宝”,此外还有霍格沃兹龙王龙、栾川特暴龙等10件“明星展品”。在普通人眼里,恐龙化石就是一堆冷冰冰的石头,但在常飞看来,它们是“会说话”的生命体。“就像拼一幅会呼吸的拼图,每块骨头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他指着一块标有“T-17”的尾椎骨解释道,这个编号对应着恐龙尾部第17节椎骨,骨头之间的衔接处有独特的卡槽设计,“就像榫卯结构,差1毫米都装不上。”
拼装恐龙的第一步是搭建“龙脉”——钢架结构。常飞与团队用钢管和脚手架为每只恐龙制作“骨骼支架”。“恐龙化石非常重,这种不算大的肋骨都需要两个人搬运,光螺丝就用了上百颗。”他拍了拍身旁的钢架,“这玩意儿得比房子还结实,毕竟恐龙站起来后,所有重量都得靠它扛着。”
真正的挑战从“找零件”开始。每只恐龙被拆解成几百到几千块大小不一的化石,分门别类装在有泡沫填充的定制木箱里。常飞演示说:“每块骨头都有固定位置。”他小心翼翼地将股骨对准钢架上的卡槽,只听“咔嗒”一声,骨头严丝合缝地嵌了进去。“这叫‘骨骼复位’,得像中医正骨一样精准。”
每只恐龙都有“专属pose”
“恐龙装架最难的是给它们‘摆造型’。”常飞指着正在拼装的史家沟岘山龙说,这只体长15米的巨兽需要摆出行走的姿态,“最初的时候,光是调整尾巴的角度,我们就争论了3天,而安装好它需要20个小时。”
每只恐龙都有“专属pose”。比如,中华贝贝龙保持胚胎时期的蜷缩姿势,巨型汝阳龙则将颈部抬高30度,模拟进食时的优雅姿态。河南自然博物馆展陈策划部主任吴艳表示,姿势设计要兼顾骨骼力学和生态习性。在常飞看来,这些“高难度动作”都是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比如,为还原恐龙捕食的姿势,需要将前肢弯曲成60度角,“每块掌骨都要单独调整角度,就像给恐龙做瑜伽。”他笑着说,“不过,看着恐龙从一堆碎片变成活灵活现的巨兽,再累都值了。”
恐龙化石有“养生秘诀”
恐龙化石也需要“养生”。展厅里的中央空调24小时维持恒温恒湿。
古运河·遇见博物馆罗娜说,化石的运输过程更是如履薄冰。恐龙化石运输时需要用气囊包裹,再塞进定制的防震木箱,得轻拿轻放,要非常小心。每次拆包装也是对技术的考验,毕竟这些化石已经6600万岁了。
记者获悉,展览有多个“之最”,包括世界最大恐龙蛋巢——西峡巨型长形蛋巢、世界最大的恐龙——巨型汝阳龙、世界最小的窃蛋龙——迷你豫龙、国宝级恐龙化石——中华贝贝龙、中部地区发现的第一个鸟臀类恐龙——洛阳中原龙以及最古老的银杏化石——义马银杏等。“我们不是在拼装恐龙,而是在修复地球的记忆。”展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孩子们看到这些庞然大物时,希望他们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就像6600万年前恐龙第一次站起来时那样。(晚报记者 璎珞/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