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作家 包松林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涉足文学创作。作品先后发表在《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星星》《散文百家》《安徽文学》《扬子江诗刊》等报刊。多次在全国文学征文比赛中获奖,散文集《半岭松风》获太湖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筑梦路上——无锡地铁发展纪实》被列入江苏省作协重大题材文学创作工程,是中国第一部地铁题材的长篇文学作品。
作为一个“非职业作家”,包松林坚持“8小时之外”的创作,他用近30年时间完成了从“文艺青年”到执笔作家的质变。从“小我”的心灵独白到“大我”的时代紧贴,他一边回溯历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一边深入生活、洞察市井,书写劳动者的朴实故事,用文字记录他所热爱的出生地城市。
从未放弃写作这个业余爱好
包松林的文学启蒙始于阡陌田埂之间。上世纪60年代末,他随父母度过了10年农村生活,他回忆道:“每年初夏,大水冲垮木桥,上学要顶着书包,用凳子当浮板游过河,学习环境比较艰苦。”三年级时,他偶然得到一本《林海雪原》,当时他甚至认不全书页上的字,只能边读边猜边查字典,反反复复读了三遍。精彩的故事像一扇窗,让包松林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开启了文学之门。
上世纪70年代末,包松林回到无锡,继续读书、工作,业余时间写诗、作词、摄影。图书馆和报刊亭为他打开了新天地,他沉浸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与书中孙少安兄弟的奋斗故事产生共鸣,路遥的笔锋也让他明白:“文学不仅是风花雪月,更要扎根土地。”工作之余,包松林加入无锡碧山吟社(现无锡市诗词协会),开始创作传统格律诗词。1993年,他的首篇散文在《太湖》杂志上发表。
“工作是头等要务,写作是业余爱好,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把下班后的点滴时间聚起来,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长期坚持写,从未放弃。”包松林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他,将业余时间悉数投入创作。
一个作家的破圈与担当
2020年,包松林的散文集《半岭松风》出版,书名取自苏轼描写无锡惠山的诗句“半岭松声万壑传”,100多篇文章细致地描摹了江南的雨巷、老屋的炊烟、运河的桨声……他将童年的记忆见诸笔端,把城市的文化基因融入笔墨,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江南画卷。
在创作中,包松林始终在“小我”与“大我”间寻找平衡,他的作品既有童年个人记忆,也有对城市变迁的宏观思考。随着阅历的增长,他开始深入思考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意识到作家之于社会的责任。“散文不能只囿于内心,还要映照时代。”包松林坦言,他的早期作品大多聚焦于个人情感,不能只写春江花月夜,更要写时代变迁。于是,包松林将目光投向了地铁工程,在他眼中,那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亟待挖掘的“文学矿藏”。为了获取报告文学的“在场感”,包松林戴上安全帽在双休日、节假日深入隧道,与工人同吃同行。从盾构机掘进到深夜换轨,从40℃高温下的钢筋焊接到值班站长与家人的“30秒拥抱”……他用一幕幕瞬间串联起无锡轨道交通的成长脉络。
5年间,他采访了180多位地铁建设者,写下108个故事,最终凝结成80余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筑梦路上——无锡地铁发展纪实》。
传统诗词与现代文学融合
翻开《筑梦路上》,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部报告文学中竟然穿插着60多首格律诗词。包松林把七言绝句、词、曲、赋、联5种传统文体作为连接古典美学与现代叙事的桥梁。“这是受《红楼梦》的启发。”他笑着说,“曹雪芹让每个人物出口成诗,我也想用诗词为冰冷的钢铁增添温度。”
作为加入诗词协会30余年的“老社员”,包松林对创作传统诗词驾轻就熟。传统诗词与当代纪实浑然一体,这一创新背后是更为严谨的创作。“诗词不能喧宾夺主,必须与内容契合。”在包松林看来,诗词的对仗美、韵律美与意境美,让报告文学跳出“工程说明书”的桎梏,让生硬的铁轨生出生动的故事,成为“有血有肉的时代见证”。
“地铁承载着无锡交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城市转型的标志性符号,我要让文字成为无锡城市的立体档案。”包松林认为,文学要紧随时代,更要服务于时代。城市建设的每一站都是新起点,每一站都有独特的风景。作家的使命是让平凡的人物被看见,让城市的发展被铭记。未来,他计划将无锡工商文化、民族工业史纳入书写范畴,让文学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让文化赋能助推城市发展。
(晚报记者 李昕昕/文 李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