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在宜兴高塍镇一片2200多亩的河蟹养殖基地——鹏鹞生态园内,块块碧蓝色的水田如琉璃般光华闪耀。经过数字化治污的养殖基地,水清蟹肥、推窗见景,吸引了不少“城市微度假”的游客。
“过去,这里尾水乱排、池塘老化。”宜兴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士说,作为宜兴治污攻坚的重要项目,高塍蟹塘进行了整体改造,如今是宜兴市首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改造从最基础的池塘“正骨”开始,对各个分散池塘的形状、功能分区展开科学规划和调整。新铺设的进、排水管道采用不同“走线”,避免养殖尾水和干净水源“串味”。
蟹塘边建起了一片234亩的“生态净化区”,对螃蟹养殖污水进行多重过滤——尾水先流进生态沟渠,经过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层层净化,最后变成清澈的三类水重新回流到池塘,实现了“废水变活水”的循环利用。生态监测显示,项目区内生物多样性指数较改造前提升了46%。净化区里的水草能吸收水中的氮磷,每年至少能减排20吨污染物。
“我们对养殖塘进行数字化管理。”项目技术负责人说,通过部署溶解氧、pH值等在线监测设备,结合智能控制终端,养殖户可实现手机端远程调控增氧设备,使水体溶氧量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水质清澈不仅是一笔可观的生态账,也是一笔现实的经济账。“今年预计能增产30多斤,蟹的品质也变好了,售价能高于往年,算下来每亩能多赚3000多元。”“阳羡717”滆湖蟹销售负责人王婴芝说。
这片景色优美的水面群落,吸引了远近游客前来踏青,形成集“游养娱”为一体的田园型生态湿地公园。“春赏花,夏玩水,秋吃蟹,冬看雪。孩子们在水里玩泥巴、抓螃蟹,多惬意。”游客张先生和孩子特别喜欢这里的水乡风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评价称,该项目成功探索出一条“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传统养殖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该模式将在太湖流域推广实施,预计可带动周边数万亩养殖塘升级改造。
(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