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作为无锡文化地标的鸿山遗址博物馆,在闭馆改造一年后,于5月17日正式重新开放,以全新的面貌向大家展示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科技+文化 “沉浸式体验”解锁吴越密码
焕新后的博物馆展陈空间分为“凤鸣鸿山,星移吴越”主题展厅、邱承墩原址展厅、“陶源瓷本——鸿山越墓孑遗”青瓷陶器展厅及临时展厅。其中,“凤鸣鸿山”展厅通过四大叙事篇章,从地理、墓葬制度、出土文物等角度,系统阐释了鸿山遗址的历史价值。象征越国贵族身份的“五璜佩”组合、工艺精湛的“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等重磅文物首次集中展出,辅以全息投影、结构投影技术,让静态文物“动”了起来。邱承墩原址展厅内,玻璃栈道横跨“中”字形墓坑,观众仿佛亲临“考古现场”,直观感受“平地堆土”的独特墓葬形制。
全息投影、透明文物互动屏、AI数字人等“沉浸式”观展体验让观众直呼神奇。市民夏女士和丈夫带着5岁的儿子专程前来参观:“以前来过旧馆,这次焕新后展陈脉络更清晰,科技手段让孩子也能直观感受历史。”夏女士的儿子兴奋地指着互动屏幕上的玉飞凤说:“妈妈,这个鸟会飞!”一旁的华女士是首次到访,最令她震撼的是“地下乐库”的数字化复原:“乐器声从透明屏幕中传出,仿佛穿越回了战国宴饮现场。”
此外,新增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公众教育报告厅,通过手工坊与学术讲座,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
名家做客 以“泰伯奔吴”的故事唤醒文化认同
开馆当天,《百家讲坛》著名讲述人、文化学者纪连海也走进展馆参观,他以《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泰伯奔吴”的典故为引,将鸿山遗址的文物与吴越文明的精神内核娓娓道来。
“玉飞凤的灵动、蛇凤纹玉带钩的精巧,不仅是工艺巅峰,更是吴越先民对自然与信仰的诠释。”纪连海向观众解读文物背后的文化符号,他说:“邱承墩出土的‘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八蛇盘曲的造型象征神权,印证了吴越地区‘蛇崇拜’的独特传统,这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展现。”“历史不是标本,而是基因。”纪连海感叹,“当孩子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当数字化技术让玉器重生,文明便真正‘活’在了当下。”
文创市集火爆
全国“顶流”齐聚鸿山
5月17日、18日两天,“最中国·文博市集”中国凤专场同步亮相博物馆北草坪。来自定陵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等全国30余家文博机构的千余款文创产品集结无锡,掀起了一场“文化淘宝”热潮。
鸿山遗址博物馆推出的“玉飞凤”系列文创成为焦点,冰箱贴、毛绒玩偶、桌面游戏等产品将越国玉器的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这次设计了16个系列,96个单品,都会陆续与大家见面。”文创设计团队负责人杨璐璐介绍,“玉飞凤是吴越文化的象征,我们希望它从展柜走进生活。”
此外,定陵博物馆的“明孝靖皇后凤冠”立体冰箱贴、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等爆款产品都引得游客排队抢购。
(晚报记者 李昕昕/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