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听鸟声、风声、踩过落叶的声音

他们为“折翼宝贝”打造自然课堂

  前段时间,大溪港湿地公园为折翼天使们开设的自然课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据了解,课程的发起者是一位残障孩子的妈妈,她希望能为有着相似境遇的孩子做一点事,也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带着孩子走出来。

  这个项目的发起者叫林莹,是大溪港湿地公园的一名工作人员。她的二宝“楚楚”今年8岁,但只有4岁左右孩子的认知,认识汉字和数字都很慢。2024年,她带着孩子到新吴区特殊学校报到,在和当时接待她的校方管理人员聊天时,对方询问能否为残障孩子做一个科普课程时,林莹内心一动。

  因为孩子的残疾,林莹开始接触同类家庭。她发现,这样的家庭一般不太愿意带孩子出去,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伤害孩子。但她自己在养育“楚楚”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孩子只有多和外界接触,才能更好地刺激孩子感官发育,康复效果也会更好。为此,她决定为残障孩子组织一堂特别的科普课。林莹查阅资料后了解到,40—60分贝的自然白噪音能够激活前额叶皮层,助力特殊需要儿童的大脑发育,便决定从自然界中的声音入手。

  林莹为了让孩子们听得更清楚,到处找人提供声音采集设备,但多家机构都表示没有这样的设备。有一天,一位做自然纪录片的制片人告诉她,广东一家团队有着丰富的自然声音录音、设计和实验经验。今年4月,这家公司表示可以来为孩子们采集声音。那一天,博物老师带着孩子辨别各种自然声。孩子们对喳喳叫的喜鹊叫声、树叶随风起舞的声音、芦苇上的脚步声入了迷。在自然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辨别好听的声音和噪音的区别,让他们感受嘈杂声音给人带来的不安,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还有两位心理老师密切观察孩子们反应,用专业的视角为他们建立《自然疗愈观察档案》,系统记录孩子们的情绪表达、交流合作、规则意识等能力的分值,助力家长有针对性地发展孩子们类似的能力。

  “回家后,孩子一直兴奋地和我一起探讨小鸟的叫声。”林莹表示,儿子那天特别开心。还有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在问,何时再来一堂这样的课呀。对此,林莹也十分期待下半年能为孩子们再次开一堂课,让他们的触觉、味觉都动起来。

  “其实许多残障家庭往往要牺牲一个家长陪护和帮助孩子,无法正常工作,经济不富裕的居多,少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作为一名残障孩子的家长,林莹在思考孩子该有什么样的特长以在将来发挥自身的价值。她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爱心企业像大溪港湿地公园这样为孩子提供活动帮助。

  (黄孝萍/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