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印象中,车道的行驶方向是固定不变的。然而,在无锡,部分道路已经变得很“懂事”了,能够根据交通流量灵活调整行驶方向。随着可变交通管理措施的逐步推广,目前,无锡全市已有40条主干道、44个关键路口、9个重点区域实现了“路随车变”。
车道“随车应变”
5月30日上午9时许,华清大道大通路至周新东路段车辆络绎不绝。这段双向7车道的道路,中间的车道为“潮汐车道”,潮汐机器人“手拉手”沿“潮汐车道”的一侧一字排开。早高峰时,它们会移动护栏,将“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调整为由北向南;晚高峰时则反之。这一变化,正是基于道路交通流量的潮汐特征。
华清大道是连接太湖新城与老城区的重要通道,其大通路至周新东路段的交通流量呈现明显的潮汐性(早高峰由北往南车流量大,晚高峰则相反)。在实施可变交通管理措施前,该路段早晚高峰时常出现拥堵情况。2023年9月,无锡公安交警部门在这段路设置“潮汐车道”,并配备24小时“值守”的潮汐机器人后,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一路一套控制策略
“华清大道大通路至周新东路段是交警部门深化运用可变交通管理措施的典型案例之一。”无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秩序管理大队副大队长朱晓阳介绍说,随着城市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流量时段性、潮汐性特征日益凸显,传统固定式交通管理措施已难以满足通行需求。为此,交警部门结合“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深化运用可变交通管理措施,依托城市交通大脑数据平台,对全市主要道路、关键节点的交通流量、流向、流速进行全天候、多维度的深度研判,科学评估可变交通管理措施的设置点位、转换时段和控制策略。
除了针对华清大桥等潮汐特征明显的主干道采取“潮汐车道”控制外,无锡交警针对快速路下匝道与地面平交口流量流向不均衡的问题,采取了“匝道控制+可变导向车道”的高地联动调控系统,加快匝道排队消散,提高快速路路网运行效率。例如,在金城路通扬路口,通过视频监测、边缘计算实时感知车辆排队长度,自动调整车道配置。
针对交叉口特定方向拥堵的路口,无锡交警采取了“借道左转”“直行待行区”等可变模式。借道左转允许左转车辆在特定时间借用对向出口车道实现左转;直行待行区则通过在特定时段允许直行车进入待行区,提升通行效率。
同时,无锡交警还深化拓展了多种个性化模式,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通行需求。例如,在人民医院周边的清南路,通过“限时单向交通组织+潮汐车道+可变停车”的复合模式,在就诊高峰时段开辟就诊专用双通道和即停即走停车位;在江海西路—青石西路采取“双左转待转区+可变导向车道”的复合模式,允许可变车道左转状态时驶入左转待转区,提高左转车道蓄车能力,有效化解排队空间不足问题。
交通干道拥堵延误指数下降17%
在实施可变管理措施期间,无锡公安交警部门持续跟踪运行效果,根据交通流量特征变化及时、精细地调整可变车道的运行规则和转换策略,确保其贴合实际需求,发挥最大效益。目前,全市可变交通管理措施已覆盖40条主干道、44个关键路口、9个重点区域。
“自实施可变交通管理措施以来,交通运行环境改善明显。可变道导向车道路口平均通行效率提升20%以上,交通干道拥堵延误指数下降17%,拥堵持续时间缩短12分钟,有效地提升了驾驶体验度。”朱晓阳表示,下一步,无锡交警支队将继续在符合条件的关键道路和节点推广可变车道技术,持续深化可变交通管理措施应用覆盖,不断优化车道分配和方向控制的方案策略,全力打造安全、畅通、文明的交通环境。
(晚报记者 刘娟/文 无锡交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