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反映,永丰路耕渎桥小区附近的盲道遭非机动车占道,视障人士通行时极易发生碰撞,存在安全隐患。对此,记者前往实地探访。
乱象| 百米通勤路“步步惊心”
来到永丰路,可以看到主干道两侧的人行道地面,都以亮黄色的地砖铺设了醒目的盲道,走在上面有凹凸的脚感。记者注意到,盲道紧邻非机动车停车位,骑行者停靠电动车时稍不注意,就可能会造成电动车占据半个盲道的现象。现场,每走几步路就能看到有电动车停在盲道上,人行道上还不时有电动车疾驰而过。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这是出行路上的安全隐患。“走路摔跤是常有的事,有时是被路过的电动车擦碰到,有时是碰到障碍崴了脚。”在路边开了21年盲人按摩店的胡女士直言,有了盲道之后,走路方便多了,但由于盲道常常被侵占,出行依然存在困难。
胡女士店里有七八名盲人按摩师,每天要依靠盲道来回宿舍上下班,这一条窄窄的通道,是他们出行的唯一路径。“每天至少要走两趟,如果碰上下雨天回家收衣服,一天要走四五趟。”按摩师郭先生带着记者走了一趟回宿舍的路,不足两百米的路程,却走了许久。“电动车、共享单车随时可能挡住去路,为了安全,我们只能像扫雷一样摸索前行。”郭先生直言,他的眼睛依稀还能看见一些光影,而身后扶着他肩膀前行的同事却完全看不见,在盲道上碰到障碍物之后,很容易失去方向,不知该如何前进。
普法| 盲道应纳入保护范畴
暖心盲道缘何变“险道”?家乐花园社区负责人现场勘察后指出,当前问题主要存在两大症结:一是电动车无序停放,二是机动车违规占用通道。针对汽车违停现象,社区将协同交警部门强化日常巡查与违停处罚;对于电动车侵占问题,则将采取“疏堵结合”策略,一方面增派网格员动态巡逻、规范车辆停放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宣传,提升周边居民对无障碍设施的保护意识。
“实地观察可见,盲道与非机动车停放区‘零距离’,现有停车区域未预留安全缓冲区。随着新型电动车体积普遍增大,即便规范停放,后轮仍不可避免地压占盲道边缘。”该负责人坦言,永丰路作为高密度生活街区,人流量大,沿街商铺密集,非机动车停靠时间短、流动性强,单纯依靠人力巡查难以根治盲道侵占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亟需市政规划部门科学划定非机动车停放区域边界,为盲道周边扫清障碍。
整治| 盲道“扫雷”需多方发力
“根据相关法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规定,逐步推进已建成设施的改造,优先推进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对无障碍设施应当及时维修和保护。”江苏蠡湖律师事务所刘伶聪律师指出,当前,盲道侵占问题已形成多维度法律规制体系。从地方性法规看,《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将盲道纳入重点保护范围,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占用、损毁。在国家法律层面,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三条要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六十五条更对擅自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的行为设定了最高三万元的行政处罚。
记者了解到,无锡已将盲道侵占问题纳入城市精细化治理范畴。2024年5月1日,无锡城管上线的市民“随手拍”公众服务系统中,将盲道侵占明确归类为街面秩序问题,市民如发现相关线索,可通过“无锡城管”微信公众号“公众服务——随手拍”进行上传,平台将自动把问题信息转至相关城管部门进行处理。(陈钰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