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晚报记者孙妍雯/文、摄)新吴区伯渎河文化中心近日正式启用。这座沿无锡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河“生长”的文化建筑掀起打卡热潮,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吸引力。
伯渎河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37万平方米,由北楼文化馆、南楼图书馆、包含国家地理展厅和小剧场的西楼组成。开放初期,中心特别设计了集章领书签活动,将和新吴非遗有关的12个印章分散在场馆内,市民在收集印章的过程中也能对馆内各分区有所了解。周日上午9点,刚刚开馆,家住附近的市民谢女士就带着女儿早早抵达,参加集章活动。她告诉记者:“场馆建设得非常漂亮,暑假马上就要开始了,准备白天带着女儿天天驻扎在这。”
到上午10点左右,文化中心239个地下停车位几乎爆满。《无锡运河志》作者郁有满受邀来到伯渎河文化中心,和市民朋友坐在图书馆阶梯前,分享无锡运河的桥梁文化,解析桥梁与城市发展的血脉联系。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徐淼表示,伯渎河文化中心依傍伯渎河而建,后续运营将深度融入传播地方文化的主题。开馆前,图书馆也精心采购了吴文化、运河文化相关的文献,并在二楼进行专题展陈,让市民能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家乡文脉。
在阅读资源与学习环境打造上,伯渎河文化中心同样用心。图书馆目前藏书量在8.3万册左右,设计可藏书15万册,并设有视障群体和低龄幼儿阅读专区。徐淼介绍,有安静自习需求的读者,近期可以前往图书馆一楼的独立空间“夜游园”,这里设有60张左右的座位,闭馆后也将向读者开放到21点。考虑到部分读者对自习环境有个性化需求,图书馆三楼将192张自习座位纳入预约管理,分上午、下午两个时段开放,读者凭借阅卡即可提前按需预约。此外,场馆建设充分参考周边城市规划经验,二楼报刊杂志借阅区采用抽屉式设计,搭配长条沙发,为市民提供舒适惬意的快阅读空间。
昨天上午,尽管天气炎热,国家地理展厅前依然排起长龙,从网络了解到“极致发现科学艺术影像展”的市民小林和小陆特意驱车前来,打卡这场无锡首展。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今年11月2日。据了解,展厅楼上的小剧场积极融入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将推出儿童剧、舞台剧等精彩演出,为市民的文化生活增添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