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闲话大饼油条

  | 夏杰 文 |

  在日常的早餐品种里,油条大饼可谓“翘楚”,也是最接地气、最能体现烟火气的亲民食品。悠久的历史、低廉的价格、扑鼻的香味、丰富的嚼劲,使大饼油条如同历经沧桑的“早餐神仙”,跨过历史的长河、经过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

  清晨,城市在睡梦中初醒。无锡小巷和菜场的众多店铺里,油条在热油中煎炸,大饼在炉子里烘烤,香气在空气间弥散。一幅冒着热气、充满生机的市井图在喧闹声中缓缓铺展。无锡人最经济实惠的早餐,非大饼裹着油条莫属,数量称为“一副”。大饼的甜香耐嚼融合油条的酥香松脆,可谓绝配。适应了快节奏的上班族,一路边走边吃,足以慰藉肠胃。作为大饼的“衍生品”,还有一种“老虎脚爪”,因形似虎爪而得名,特点是外脆里香,富有嚼劲,配上油条又是另一种风味。只是现在做的人少了,仅偶尔能见到。

  大饼油条陪伴着人们度过天真无邪的少年、朝气蓬勃的青年、充满活力的壮年、幸福安康的晚年。儿时生活水平低,大饼油条属于早餐“精品”,更是待客之物。若是家中来了亲戚借宿,第二天早上,买大饼油条是我心心念念的事,意味着可以改善生活。那时的大饼3分钱一只,油条5分钱2根,还分别要再加一两粮票。长长的筷子串起几根油条,拎着的网袋里放着数只大饼,神采飞扬地走着,顿生满足感和幸福感。若遇上学校组织春游,同学们各“晒”携带的食物,品种高档的有面包、饼干、苹果,略显寒酸的则是一副大饼油条加一水壶凉白开充饥。即使如此,对于一些孩子而言也是渴望已久。若是放置久了,“老油条”泡在糖开水里,咸中带甜、入口即化的口感,也是满满的儿时回忆。

  吃大饼油条还被寄托了愿望:考试当天的早上,有的家长准备一根油条和两只大饼,寓意着100分。但小学生要“消灭”如此多的量绝非易事,似乎考不到满分也自在情理之中。故后来又推出“改良版”:一根油条加两个煮鸡蛋。想起往事,让我忍俊不禁。

  如今,虽然有追求高品位生活者对油炸食品敬而远之,但价廉物美的大饼油条让不少人对其总怀念想。朋友出差乘坐航班,花4元钱买一副大饼油条,在航站楼吃得不亦乐乎。他自嘲是整个机场最省钱的乘客,享用了最廉价的午餐,没有之一,却嚼出了满口的香味、吃出了别样的滋味、品出了记忆的韵味。

  数年前居家不能外出的日子里,不少从不下厨房的人,在家闲得无聊,按照网上配方,自制大饼油条,倒也有模有样,圈内朋友点赞,成为“早点达人”,可谓意外收获。在餐饮界,油条还被开发出新价值。饭店里的炒菜、羹汤中加入油条,吸收了食材的味道,竟也有了独特的风味,让人念念不忘。

  如今,放眼早餐市场,品种五花八门,但早点摊上的大饼油条摊主仍默默地独守着一隅宁静、一门手艺、一种传统。炸油条、烤大饼,操作方式沿袭千年、加工手法代代相传。作为早餐“四大金刚”的成员,大饼油条是悠久经典、老少皆宜的食物,如一首唱响千年的歌谣,长盛不衰,深得百姓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