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作家 乐心
乐心,本名冯乐心,太湖西岸宜兴周铁人,宜兴日报原副总编辑,出版长篇小说《十八拍》,散文集《这些瞬间那些光阴》《鹞笛》《樱红蕉绿》等。曾两次获太湖文学奖、四次获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和精品奖。
从记者到作家,乐心的文字始终紧贴大地,她将新闻人的敏锐与写作者的感性融进字里行间,以“大地上的一棵庄稼”自勉,将根须深扎于故乡的沃土,用文字进行着一场虔诚的生命修行。
从新闻到文学:一场源于积累的“马拉松”
乐心的文学之根,深植于其三十余载的新闻生涯。“记者的身份让我得以广泛接触人间百态,触摸大地的痛点和人们的悲欢。”她坦言,正是这份职业积累的丰厚阅历,让她不再满足于一事一议的通讯报道。于是,乐心开始用散文的语言,去表达世界的温情,捕捉“大地上的生命之光”。当生活的积累不断丰盈,她渴望一个更宏大的容器来盛放自己对时代与人生的理解,继而转向小说创作,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十八拍》。
乐心将首次写作长篇小说比作“短跑运动员跳过中长跑,直奔马拉松”,她也坦言,曾经非常担忧自己能否跑得下来、能否跑得好。然而,梦想的召唤和故事带来的感动,最终催生了这部心血之作。她兴奋地说:“在小说这个自由王国里,我可以安排人物命运。《十八拍》里的一双恋人,因世事磨难,一生遥遥相望。写完这部小说,我仿佛跟着他们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这就是文学带给人的丰盈感,多么美妙!”
扎根乡土:“我想成为大地上的一棵庄稼”
创作《十八拍》被乐心视为一次为故乡立传的文化自觉,为此她充分准备,长久浸泡在民间“接地气”。乐心坐着三轮车、扯篷船深入乡间,在甜梅树下品陈年封缸酒,千年银杏旁尝农家菜饭……在不断的行走中,她深入乡土,勾勒出近百年江南小镇的历史风云《十八拍》。作品中巧妙地借用江南道教音乐名曲“十八拍”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虚构“东湖镇”展开情节,“书中的江南是多元的,有现实的江南,历史的江南,也有我想象的江南。”
书中的宜兴方言,成就了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对于方言写作可能影响传播度的疑问,乐心有自己的平衡之道:“恰到好处地运用方言,会平添韵味,就好像铁镶进了钢,会锋利起来。”她认为使用方言的关键点在于“精选”与“恰当”。“我想成为大地上的一棵庄稼,因为只有土地才能带给人长久的活力和生机。”乐心说,作家深入民间,长久浸润,所写的文字和书房里“翻”出来的语言就会不一样,是浑然天成的文字。
文学即修行:
在烟火人间寻找生命的彼岸
“文学对我而言,是一生的修行。”乐心如此定义她与文学的关系。她深信,当生命向文学敞开,人世间的苦难、困顿与劳累,便能在文学的陪伴中得到消解。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穿行,她能够体会生命的饱满,窥见更广阔的天地,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好。
在创作中,乐心也要求自己的文字必须反映生活,从生活出发。她说:“优秀的作品需要‘与时代共振、符合世道人心’,这是乡土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未来,她依然会深耕江南叙事,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萌发于地域血脉的生命感知,是作家受用不尽的矿藏。”她将持续挖掘地方精神和根脉,描绘多彩的地方人文画卷,为地域书写提供新的人文视角。
(晚报记者 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