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既防晒又防风雨,还能让人边走边欣赏河道风光。7月1日清晨,江阴周庄至公桥开启试通行,首批居民迫不及待地踏上桥面,见证这座横跨河道的新地标焕新亮相。
“多年的期盼,终于实现了”“连接周庄两岸的桥梁终于贯通了”“这正是老百姓迫切需要的”……自项目动工起,这里就寄托了众多市民的期盼。前来见证试通行的市民表示,以后想吹吹河风、拍拍照,或者饭后消食散步,来这儿准没错。
据了解,至公桥横跨张家港河,是连接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也是周庄镇地标性建筑之一。至公桥重建项目采用腹杆体系钢桁架结构,主跨长度80米,两侧悬挑长度各5米。作为周庄镇民生实事工程,至公桥重建项目是江阴市周庄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进“一河两岸”城镇客厅建设的重要举措。
据悉,至公桥一直是承载着周庄人记忆的地方。据《周庄镇志》记载,至公桥原名朱公桥。市河以西原为沼塘芦蒿地,明正德年间,跨清溪河修建朱公桥,据传曾为朱姓出资建木桥,故名朱公桥。1958年拓浚旧河道亭子港,裁弯取直,河道改名为张家港河。其间经过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南移重建等,至1994年重建为灌注桩平板桥,跨径60米,设双车道,并以至公桥命名。
时光荏苒,曾经的至公桥已被拆除,桥上走过的那些人也渐渐长大、老去,但那里的热火朝天、市井喧嚣和点滴家常,穿过童年记忆,温暖着周庄人的心。有居民回忆:“小时候每天一放学,我们都会去河里拎一桶水,把桥面浇湿,然后拿个席子抢个位置,晚上去桥上睡觉。一到夏天,好多小孩子在桥上玩耍。”
当至公桥转身焕新,一代周庄人珍藏的记忆也被重新唤醒。如今的至公桥重建项目充分利用了高于河面与路面的桥体,将桥体与上桥空间构筑成加盖屋面的“廊桥”形式,把上桥的步行垂直与水平流线发展成空间丰富的桥头堡场所,适合行人在此休憩、观光,使其成为整个镇区重要的公共景观空间,承担起以人行、休闲游览为主题的城市职能。(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