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4点的鸿翔卢妈妈生态农场,露水还凝在白凤桃上,40余名工人已踏着晨曦钻进果园。“咔嚓”一声脆响,带着晨露的桃子被轻轻地放进周转箱里,这是他们与高温赛跑的开始——当城市还在沉睡,这群田间守望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凌晨4点起床,4点半开工,6点半收工吃早饭。”农场负责人卢凤梅的话语里,藏着夏日农耕的生存智慧。在连续的高温天里,工人们把一天的重活都塞进了凌晨那几个小时。周转箱很快满了,他们弓着腰穿梭在15亩桃林间,汗水顺着草帽的系带往下淌,每个人的衣裳后背都洇出了深色的印记。
日头升起,吃过早饭稍事休息后,运输车队的武广伯将采摘好的桃子一摞摞装上运输履带车,交由工人们转战室内车间。分拣台上,刚运回来的桃子被一个个平放在地毯上,工人们戴着薄手套,去除桃袋、剔除伤果,称重后按大小规格分装进礼盒中。一旁,折盒工陈晓慧的手指翻飞,硬纸板在她手中转眼变成一个个硬挺的包装盒,额头上的汗珠不时滴落在纸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上午必须把300多箱订单赶出来,下午太阳毒,干不了活。”卢凤梅边说边给工人们递上冰镇绿豆汤,车间里的空调源源不断地吹出带着桃香的凉风。
午餐时分,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除了三菜一汤外,不锈钢桶里的绿豆汤、凉拌黄瓜、蜜番茄、凉粉等凉菜最抢手。饭后,每个工人各领到一瓶冰镇饮料,有人坐在树荫下慢慢喝,有人回到宿舍打个盹。“宿舍有空调,这是最好的福利。”采摘工王玉兰抹了把脸笑道,她随身的帆布包里还装着农场发的毛巾和清凉油,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是对抗暑气的“常规武器”。
下午3点多,卢凤梅的车里装满了货,水蜜桃、葡萄礼盒和各种蔬菜筐码得整整齐齐,每层都垫着冰袋。送货路上,她的手机不断响起,有询问黄桃成熟时间的,有追加番茄订单的。
下午4点,暑气未消,户外温度依然超过38℃。老唐等几名工人正在合力拉开黑色的遮阳网。“一般早上8点前让作物晒会儿太阳,之后就得拉上遮阳网,不能让太阳一直烤着,下午4点后再把网拉开。”老唐解释道,这是给露天作物“撑伞”的学问。
“这么热的天全靠人工干活肯定吃不消,所以这些年农场的硬件陆续在升级。”卢凤梅指着连栋大棚说,只需按动开关,棚上的外遮阳网便能自动开关,省了不少人工。
但更多的时候,对抗高温还是要靠最朴素的坚持——给运输箱加冰袋,让刚摘的桃子在配送路上保持清凉;在蔬菜大棚门口挂起湿麻袋,利用蒸发降温的原理给进棚的工人“预冷”。
晚上7点,随着最后一车货被拉走,车间里的灯光渐渐熄灭。卢凤梅坐在办公室里安排第二天的订单,墙上的日历标着密密麻麻的记号:哪天摘葡萄,哪天收哈密瓜,哪天给玉米追肥。
夜色渐深,农场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虫鸣和偶尔的浇水声在田埂间流淌。当第二天的第一缕晨光出现时,这里又将响起熟悉的采摘声。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