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价8万元的准新车,实际过户时却多出3万元‘服务费’”“承诺无重大事故车,维修记录显示曾发生严重碰撞”……近年来,随着二手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购买二手车遭遇“套路”的现象屡见不鲜。买家维权之路有多难?谁该为“坑车”买单?近日,记者展开调查。
案例
购买二手车遭遇“幽灵车”
无锡的程先生想购买一辆别克GL8,经朋友介绍通过微信联系上了二手车商陈某某。2023年,他分几次向陈某某支付了21.85万元购车款,顺利将车开回了家。本以为捡了个便宜,没想到几个月后,车辆突然被交警部门“锁定”,无法上路、年审,甚至连过户都成了难题。原来,这辆车的出厂合格证竟是伪造的!经上汽通用公司鉴定,车辆登记时使用的合格证根本不是原厂签发的。程先生这才发现,自己花大价钱买的车,竟然是辆“身份存疑”的“幽灵车”。当他多次找车商协商退车退款时,却屡屡碰壁,无奈之下将二手车服务部和陈某某告上了法庭。
新吴法院经审理查明,这辆车的“身世”堪称曲折:最初由案外人许某登记,后转手给都某某,再经二手车商倒手卖给程先生。但无论流转多少手,车辆合格证造假导致无法正常使用,已经构成了根本违约。面对车商“责任在原始卖家”的抗辩,法院明确:合同具有相对性,程先生只与二手车商存在买卖关系,有权直接向车商追责。至于车商与上游卖家的纠纷,可另案解决。最终,法院判决解除买卖合同,程先生退车,车商退款21.85万元并支付逾期利息。
探访
二手车买卖套路深
在无锡某二手车交易市场,多家车行均以“特价车”“低于市场价”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在某家车行,一辆2021款某品牌轿车标价8.5万元。销售人员称:“这是我们的促销车型,车况非常好,买到就是赚到。”然而,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表示有意购买并进入合同签订环节时,却被告知需要额外支付“过户代办费”“车辆整备费”等多项费用,总计超过2万元。当记者质疑收费合理性时,销售人员说:“都是这样的。”
车辆真实车况不透明是二手车交易的另一大“雷区”。在另一家二手车行,销售人员极力推荐一辆2020款SUV,宣称“全车原版原漆,无任何事故”。当记者要求查看车辆维修保养记录时,对方却迟迟没有拿出相关记录。
“二手车车况鉴定专业性强,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资深汽车爱好者张先生透露,一些不良商家通过篡改里程表、修复外观等手段,将问题车辆包装成“精品车”出售。某知名二手车交易平台的大数据显示,在其检测的车辆中,约15%存在里程数篡改问题,10%有过重大事故维修记录。
除了价格和车况问题,交易合同中的“霸王条款”也暗藏玄机。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在她购买二手车时,有的合同规定“车辆一经售出,概不退换”;有的合同对违约责任的约定明显不对等,消费者违约需承担高额违约金,而车行违约则几乎无需担责。
说法
买车遇“坑”怎么办?
新吴区法院法官表示,在购买二手车后,出现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情况,买家有权解除合同。该法官介绍:“如果标的物质量不合格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比如车辆无法合法上路),买家可以拒绝接收车辆或解除合同。如果车商交付的车辆因合格证造假被锁定,属于严重质量瑕疵,买家退车诉求完全合法。”
遇到车商称“问题出在原始卖家”的情况,法官表示,合同具有相对性,法律明确规定找谁买车就找谁负责,车商有义务确保车辆无权利瑕疵,即便上游卖家造假,车商也需先向买家担责,再自行向上游追偿。其次,维权证据也相当关键。“我们需要保留交易凭证,包括转账记录、收据、微信聊天记录(尤其是车辆状况承诺、价格约定);登记证书、行驶证、合格证等原件务必查验留存;还有第三方对车辆的鉴定材料。”法官说。
建议
购买二手车如何擦亮眼睛?
业内专家建议,购买二手车首先要查资质:选择有正规营业执照的车商,拒绝“路边摊”交易。在查看手续环节,应该要求查看车辆登记证书、行驶证、原始发票,确认车辆无抵押、查封的情况。为了重点排查事故车、水泡车、火烧车,还需要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全面检查车况。在签订合同环节,务必明确车辆状况、保修责任、违约责任等细节;尽量留有证据,将所有沟通通过书面形式(微信、短信)进行,口头承诺需落实到纸面上。(晚报记者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