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一男子食用淡水鱼生后发热

疑患肝吸虫病

  本报讯 近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健康管理中心(寄生虫病专科门诊)接诊了一名24岁男性患者。这名患者在无锡本地餐馆食用空运自广东的鱼生后,高度担忧感染肝吸虫病,紧急前来咨询就诊。

  该患者自述食用淡水鱼生后3天,出现低热(体温最高37.8℃)、上腹部隐痛等症状,偶感乏力,食欲减退,无腹泻。经诊断,患者血常规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大便常规虫卵未见。因肝吸虫感染的潜伏期通常为1个月左右,具体时间会因感染虫数、个人体质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医生叮嘱定期随访观察。

  肝吸虫病的症状表现多样,初期部分感染者可能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间断性发热,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寄生虫感染的一种反应。同时,血常规检查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这也是肝吸虫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生吴伟表示:“肝吸虫病患者的症状和普通感冒类似,加上非习惯食用淡水鱼生地区的医生对此缺乏经验,临床上极易出现漏诊、误诊。”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淡水鱼无论野生还是人工养殖,都可能携带肝吸虫囊蚴。当人们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时,极易感染肝吸虫。在我国,广东等地因有食用淡水鱼生的饮食习惯,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区域。吴伟介绍:“近年来,我们接诊的病例主要是从广东,尤其是顺德、佛山地区旅游归来的,此次市民食用由广东空运至无锡的淡水鱼制作而成的鱼生出现相关症状,是第一次发现。”

  记者查询发现,在某外卖平台上,标注为“空运现货”的广东顺德鱼生(使用吊水皖鱼制作)月销量已近百单。生食淡水鱼片(鱼生)存在极高的寄生虫感染风险,医生提醒,若市民近期有食用来自广东等地淡水鱼生的经历,且出现了间断性发热、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肝吸虫病相关检测。(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