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跑道上的“稻草人”:一位网红教练的17年坚守

  口述:蒋超

  整理:晚报记者 璎珞

  训练基地上,跑道被晒得发烫,一位男子蹲在地上给队员拧紧起跑器螺丝,他裤袋里的手机不断在振动……他叫蒋超,是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田径教练,也是个“网红”。自从2016年开了抖音号“稻草人”,现在已经有4.5万粉丝了,他每天要回复2000多条消息。从清晨五点半带队员出操,到深夜十一点查完寝,碎片时间全耗在回复消息上。看着孩子们在跑道上努力奔跑的身影,他又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手机里的训练场:从50粉到4.5万粉的意外走红

  我的抖音最初就是个“电子相册”,队员们训练的模样、领奖的瞬间,我都会随手拍下来存在里面。2020年,突然有家长私信我:“蒋教练,我家娃想练体育,请问体校怎么进?”看着屏幕里的问号,我突然意识到,好多家长对体育生的路一窍不通。

  那天晚上,我在训练馆的台阶上拍了第一条解答视频。我穿着汗湿的训练服,对着镜头讲体校选拔流程,讲体育生升学政策。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几十条评论,有家长说:“终于有人说清楚了!”从那以后,我成了“有问必答”的蒋教练。单招志愿填报那阵子,我一天接十几个电话,从早到晚,手机烫得能煎鸡蛋。

  后来,我的抖音号里多条视频突然火了,播放量破了百万,粉丝也涨得像坐火箭,短短四个月,就从2000粉涨到了1.2万粉。我看着后台新增的粉丝数,心里又慌又暖——慌的是回复不过来,暖的是这么多家长需要我。有人劝我带货赚钱,我摇摇头:“家长们信任我,不是为了看我卖东西。”我的视频,记录下的是队员们晨跑的背影,是分析招生政策的草稿纸,是和孩子们抢西瓜的笑声。

  跑道上的执念:从交白卷的少年到金牌教练

  我对田径的执念,是从一张白卷开始的。1998年,我读初三,成绩在班里排名前三,可心里只惦记着跑道。父亲不同意我练体育,我梗着脖子,在期中考试时交了空白试卷。“要么让我练田径,要么我就不读书了。”父亲最终拗不过我。没想到这一跑,就是二十多年。

  从宿迁体校到无锡体校,17年基层教练生涯,我带过四届省运会,每一次都超额完成金牌任务。20届省运会,女子中长跑的金牌几乎一半出自我的队伍;全国少年锦标赛拿过7次冠军,亚洲青年运动会上,我的队员冲过1500米终点线时,我在看台上哭得像个孩子。

  这些成绩,是我面对“网红教练”质疑时最硬的底气。我知道,家长们愿意把孩子送来,不是因为我粉丝多,而是因为他们看得出,我是真的懂体育,也真的疼孩子。

  去年刚到无锡,还没正式入职,四川达州的一位家长就带着10岁的女儿找来了。“蒋教练,我关注你半年了,就信你。”他把孩子的手交到我手里,“两千多公里,我把孩子交给你,放心。”现在这姑娘是队里的种子选手,每次训练完,都会往我口袋里塞颗奶糖。去年中秋,我收到了十几个匿名包裹,四川的腊肠、云南的酸角、新疆的葡萄干……我看着这些说不出话。这些素未谋面的信任,比任何奖牌都沉。

  一路上的酸甜苦辣:从遭受拉黑到坚守跑道

  做教练这些年,酸甜苦辣都尝过。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蹭课,练了一个暑假,眼看能出成绩,突然说“不练了”;有个我带了两年的孩子,我每天送他回家,周末请他吃饭,结果到了进队年龄,家长拉黑了我的微信,连句解释都没有。那天我在抖音发了条视频,没说具体的事情,就拍了拍空荡荡的跑道。没想到评论区几百条留言都是安慰:“蒋教练,你的好,我们都知道。”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就算有委屈也值了。

  现在,我的队伍有17个孩子,一个在江苏队,其余的全是通过抖音找来的,最远的来自新疆。我不光带他们训练,还帮着分析升学政策。有人说我一个人顶个招生办,我笑了——可不是嘛,每天回复2000多条消息,手机要充三次电,腱鞘炎的手腕贴满膏药,可只要看到孩子们在跑道上跑得起劲,我就觉得浑身是劲。

  我知道,这条路上还会有质疑和失落,但只要还有家长相信我,还有孩子愿意跟着我跑,我就会一直蹲在跑道边,做那个守护他们的“稻草人”。因为我始终记得,当年那个交白卷的少年,就是被这样一份执着,托举着跑向了远方。

  记者手记

  采访蒋超教练的时候,他的手机几乎没有停止过振动。这个总说“怕粉丝涨太快”的教练,右手腕贴着膏药,却仍在逐条回复家长消息。17年基层执教,4.5万粉丝背后,是上千条私信里的信任。他的抖音没有花哨包装,只有训练日志与政策草稿,却成了许多体育生家长的“指南针”。真正的“网红”,从不是流量堆砌,而是把别人的期待,活成了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