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重走“爱乐之路”

鸿山“地下交响乐团”唤醒千年礼乐

  历经一年精心升级后,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已于今年5月向公众重新敞开大门。这次焕新,让沉睡了千年的“地下乐团”第一次“奏响”,也让无锡这座“爱乐之城”重回爱乐之路的“起点”。

  明器无声 科技“复活”千年礼乐

  走进鸿山遗址博物馆,便能听见时而清越时而深沉的鸣响。鸿山遗址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嫣歆指着互动触摸屏解释道:“这都是我们鸿山出土的乐器‘演奏’的,我们通过科技手段模拟复原了它们的声音。”

  这便是鸿山遗址博物馆今年重张后的亮点之一——借助先进数字化技术,让馆藏核心——战国时期庞大的地下乐器库,首次实现了“可听化”。这批沉睡千年的珍宝,真身是鸿山遗址邱承墩等贵族墓葬中出土的400余件珍贵乐器,涵盖悬铃、句鑃、编钟、编磬、缶、鼓等9大种类,数量之丰、种类之全,放眼全国也位居前列。

  刘嫣歆说:“鸿山出土的乐器,都是‘明器’。”她解释道,明器是古人专为陪葬而烧造的仿制品,多为硬陶或青瓷材质,主要承载象征意义,并非实用演奏乐器,“当时实际用于演奏的,都是制作精良的青铜乐器。”

  为了让当代游客真切感知到2500年前的礼乐风貌,博物馆与音乐考古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明器的声音进行复原。“如今,大家可以亲手‘敲响’编钟、悬铃、缶、句鑃等乐器。”刘嫣歆说,“‘敲响’这些陶瓷,会有一种奇妙的时空对话感。”

  壁龛惊现大批乐器 三足缶现身

  展柜中,一件造型古朴的三足器物引起了不少观众的注意,这件看起来最不像乐器的乐器算得上全场“重量级”文物之一——缶,它填补了我国音乐史上的空白。刘嫣歆解释,在鸿山的缶出土之前,“乐器缶”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中,“缶具体长什么样?在2004年以前无人知晓。鸿山三足缶的出土,让文献中的记载终于有了具象的实物对应,解决了音乐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来到邱承墩大墓的原址展示区,可以看到复原的出土壁龛结构。刘嫣歆介绍,2003年到2004年,鸿山遗址的发掘已清理了7座墓葬,却始终未见乐器的踪影,这与高等级贵族墓葬的规制似乎不符。转机出现在墓道清理过程中,发现了甬钟上的小配件——“枚”。考古队立刻调整思路,对墓道南侧壁进行更为精细的清理。“当表土剥落,所有人都惊呆了。壁龛里密密麻麻、分上下两层堆满了各式乐器。”考古学家们当时无比兴奋,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藏宝壁龛的清理工作。这一隅最终戏剧性地出土了140余件乐器,涵盖9个种类,成为鸿山地下乐器库最璀璨的核心。

  中国礼乐 穿越千年的韵律故事

  鸿山遗址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说:“奠定江南礼乐文明基石的,是‘泰伯奔吴’。”他介绍,泰伯将中原先进的礼乐制度带入吴越大地,使无锡成为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在江南实施最早的地区之一。“《史记·吴太伯世家》还记载了泰伯后人季札出访中原诸国,品评周乐的著名典故,史称‘季札观乐’,展现了吴地深厚的礼乐修养。”到了战国时期,鸿山因其重要地位,被选为高等级贵族的长眠之地,随葬大量象征身份地位的礼乐器明器,便顺理成章。

  “业内曾有观点认为‘中国礼乐,半壁在鸿山’。”王卿指着展厅中气势恢宏的乐器阵列说,这并非虚言。单从考古出土乐器的数量和种类来看,鸿山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它就像一座庞大的地下打击乐器库,昭示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上可能已存在一个建制完备的“交响乐团”雏形。 (李昕昕/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