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告别“水帘洞”

看一座老旧车库如何“变形”?

  在谈渡桥社区木樨新村,一座曾经让居民头疼不已的老旧车库,如今焕新成为整洁明亮、设施完备的便民安全充电站。一场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老旧车库改造行动,破解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充电难”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近日,小江观察员走进这里,探寻这场“变形记”背后的故事。

  车库渗漏,充电桩成摆设

  傍晚时分,下班回家的张阿姨熟练地将电动车推进焕然一新的车库。跟随她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位于木樨新村8号楼旁的这座“背包式”车库。

  眼前景象令人眼前一亮:洁白平整的墙面,光洁如新的地面,充电桩旁电动车整齐列队。车库内,崭新的消防灭火器箱格外醒目;车库外,一座微型消防站静静伫立,守护着安全。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安全便捷的充电站,几个月前还是“水帘洞”。

  “以前啊,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有时甚至下中雨!”居民赵阿姨回忆起车库的旧貌,连连摇头。她提到,早先老小区改造时,本是为方便居民加装了充电桩,却因为严重的漏水问题成了“花架子”。“插座旁边都是水渍,湿漉漉的,谁还敢插电充电?生怕一不留神就出事!”赵阿姨无奈地说。

  充电桩不起作用,居民们只能各寻出路:有人冒险从家中“飞线”垂到楼下充电,有人将电瓶车推进狭窄的楼梯间,更有人干脆把沉重的电瓶拎回家中。这些无奈的应对措施,又埋下了新的安全隐患——“飞线”密布,电动车入户充电。

  社区提供的改造前的照片:车库天花板上墙皮大片剥落,水痕如同蜿蜒的河流,从屋顶一直蔓延侵蚀到四壁。斑驳的墙面上,黑黄相间的霉斑如同顽固的烙印。

  谈渡桥社区工作人员周欣向记者介绍,木樨新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小区,这座改造的车库属于典型的“背包式”结构。由于历史原因,在早前的改造中,车库防水未能彻底解决,导致了后续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

  打响“变形”攻坚战

  转机出现在一次谈渡桥社区人大代表群众接待日活动上。居民们集中反映车库漏水和充电难的问题,此事引起多方重视。一场针对老旧渗水车库的“变形”攻坚战,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改造的第一步,便是向车库屋顶的“顽疾”开刀。因历史遗留问题,车库屋顶堆积了大量杂物,甚至还搭建了不少违章建筑,其中还涉及困难住户。清名桥城管中队副中队长倪湧鑫介绍,面对这块“硬骨头”,中队没有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而是采取了“柔性攻坚”策略。队员们耐心细致地与相关居民沟通解释,讲明利害关系,同时积极协调小区内的闲置区域作为临时储物点,并联系废品回收人员及时清运。最终,屋顶的乱堆乱建被顺利清理,让楼顶得以“重见天日”。

  屋顶清理干净后,工程团队立即对楼面200多平方米的面积进行了彻底的防水铺设,从根源上堵住渗漏点。

  解决了“天”的问题,“地”的改造随即展开。四个车库内,因长期渗水而发霉、脱落的墙皮被彻底铲除,重新“披”上了洁白平整的“新衣”。老化的电线被全部更换为安全可靠的新线路。曾经令人望而却步的充电桩,也进行了更新装设。更重要的是,全新的消防灭火器被配置到位,车库外还增设了微型消防站,为安全充电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水患无踪,“飞线”渐隐

  一系列的改造措施落地后,效果立竿见影。焕然一新的车库明亮整洁,充电设备齐全安全。几场大雨成了最好的“验收官”,车库内部干爽如常,困扰多年的渗水问题彻底消失。

  车库恢复了正常使用功能,最直接的变化是小区里“飞线充电”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居民们不再需要冒险拉线或提心吊胆地把电瓶搬回家。张阿姨一边给电动车插上充电器,一边笑着说:“现在好了,下雨天也不怕,充电方便又安心!”

  周欣表示,社区将持续关注居民的使用情况和充电需求,“如果充电口不够用,我们会及时增设,确保大家都能方便地充电。”

  这场老旧车库的成功“变形”,是社区牵头、城管部门深度参与、各方形成合力的成果。倪湧鑫介绍,他们依托“城管进社区”机制,将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直接倾听居民的诉求。“我们和社区建立了高效的联动机制,社区发现问题能第一时间通知城管,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响应处理。”倪湧鑫强调,“接下来,我们将把对老旧小区、新村等区域的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帮助社区解决更多困扰居民的难题。”

  小江说两句:

  木樨新村车库的蜕变,看似是一个解决漏水、完善设施的“小工程”,实则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真诚“听民意”,畅通的渠道能让群众的“呼声”第一时间成为行动的“哨声”;“解民忧”需要智慧与担当。面对拆违的阻力,城管中队没有简单化处理,而是“柔性攻坚”,既坚持原则消除隐患,又用心用情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将治理效能最大化。实效才能“暖民心”:改造的不仅是车库的物理空间,更是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便捷度和幸福感。“飞线”消失、楼道整洁、用电安心,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了改造成果的可持续性。

  这件“小事”再次证明: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就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件件具体实事中。唯有把小事办实,将实事办好,方能汇聚民心,筑牢社会治理的坚实根基。

  (晚报记者 甄泽 见习记者 朱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