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锡山区厚桥街道嵩山村储埂上,穿过村落小道,一栋砖木结构的老房静静伫立在嵩山山脚下。屋顶铺着黑色瓦片,白墙斑驳,青苔沿墙角蔓延,窗户上的铁栅锈迹斑斑。尽管历经风雨,这间老屋墙上“江南抗日义勇军指挥部旧址”的牌子依然挺立。它不仅是一块铭牌,更是一段城市记忆的无声讲述者,见证着无锡抗战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这座老房子,正是1939年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进无锡期间的重要指挥驻地。1939年5月5日,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挥师东进,进入无锡厚桥、梅村一带。黄土塘首战告捷后,“江抗”将指挥所设在地势隐蔽、易于转移的嵩山脚下的储埂上。这里三山环绕、水网密布,南邻鸿山,西靠嵩山,东接走马塘河和石节山,进退有据,是较为安全的战时指挥驻地。
部队初入厚桥时装备简陋、补给困难,当地党组织第一时间发动群众支援前线。群众缝制衣物、筹集粮食药品,为战士们提供了生活保障。正是在厚桥人民的支持下,“江抗”迅速发展壮大。厚桥街道工作人员介绍:“‘江抗’在厚桥地区收编了7支地方抗日武装,共计1350余人,配备重机枪4挺、轻机枪36挺、步枪1100余支,极大增强了战斗力。”
随着部队规模扩大,“江抗”在储埂上设立了驻锡办事处,由政治部副主任吕平负责统筹地方事务。办事处协同地方党组织处理政务、筹措物资、动员群众,还承担着伤病员的安置任务,成为连接前线与地方的重要桥梁。厚桥不仅是“江抗”前线部署的重要阵地,更逐步形成了政治、后勤一体化的战时支点。
1939年10月,“江抗”准备西撤转战苏北,一批因伤情严重无法随军行动的战士需留地疗养。办事处与地下党迅速协同,一部分伤员被安排在村民家中隐蔽治疗,另一部分则由群众组织船只,分批秘密转送至苏州、常熟、阳澄湖等地。据史料记载,厚桥与阳澄湖之间有一条通畅且隐秘的水路。在那个没有导航、没有通信设备的年代,村民自发组成船队,凭着对河道的熟悉和对革命的支持,将一批又一批“江抗”伤员安全护送至后方。这段“渔船送伤员”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人口中流传,见证着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1940年,“江抗”西撤时,部分干部战士留在阳澄湖畔农村养伤,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就是在这时由他们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不久,部队名称改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由谭震林担任司令兼政委。9月,指挥部在厚桥嵩山驻地恢复办公,继续组织和指挥无锡地区的党政军民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协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为苏南抗战开辟了新的局面。
如今,位于嵩山山脚的这处旧址大致保留着原貌。青砖外墙、木制门窗、屋内的木床、旧衣橱静静摆放着。据介绍,这些家具是叶飞当年在此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站在屋前,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战士匆匆进出的脚步声,看到指挥员在昏黄油灯下的沉思神情。
不远处的厚桥文化印记展示馆,通透明亮,与老屋遥遥相望,构成今昔交映的红色景观。展馆通过文献、实物与图像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展现了新四军“江抗”部队在无锡地区的战斗历程,也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参观中触摸那段真实而沉重的历史,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无锡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陈怡迪/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