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硝烟散尽 记忆长青

港下大桥战斗纪念碑成“精神坐标”

  在锡山区东港镇港下一隅的居民区中,港下大桥战斗纪念碑静静矗立。这里,曾是新四军新“江抗”一支队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殊死较量的战场,如今,它已成为当地一处独特的“精神坐标”。

  走到港下老街的尽头,拐进港下一区,沿着小路走到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纪念碑便映入眼帘。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辨,碑文记载着: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新“江抗”一支队在港下大桥与国民党保安三纵队发生激烈的反“摩擦”战斗,历时四小时,毙伤敌军二百余人,取得了胜利。

  这短短几十字的碑文背后,是港下大桥畔曾经弥漫的浓浓硝烟,是新“江抗”将士付出的巨大牺牲。在这场战斗中,新“江抗”一支队及无锡独立支队伤亡60多人,二连连长茅春龙、指导员周朗等壮烈牺牲。此后,新“江抗”二支队从澄西东返,与一支队会合,多次围袭扫除了横在新“江抗”进军澄锡虞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为无锡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上世纪90年代,为铭记这段英勇的历史,地方政府在原港下大桥旧址建起纪念碑。然而,因运河防洪墙工程填土掩埋,原本2米多高的碑身一度仅露出几十厘米,且周边杂草丛生。2020年,港下社区党总支对碑体进行了重修,让这座红色地标重新焕发生机,以此告慰先烈,激励后人。

  今年77岁的孙老伯是这座纪念碑的“义务守护者”,他从小就生长在纪念碑旁边。“小时候,村里爷爷辈的老人会跟我们讲过去的故事。” 孙老伯回忆道,那时候没有电视,村里的孩子最喜欢坐在大桥边上乘凉,听长辈们讲述大桥上曾经的烽火硝烟。他隔段时间就去看看纪念碑,曾为旧碑除草、清洗青苔,如今也经常清扫新碑周围的落叶。岁月流逝,听故事的少年已满头白发,孙老伯感慨地说:“这碑就像一位老邻居,看着孩子们长大,陪着老人们变老。”

  “每天路过这里,心里都觉得踏实。”家住附近的吴女士望着纪念碑说,孩子们常常会问起纪念碑的故事,她便告诉孩子们这里曾经发生过战斗,正是因为先辈们的拼搏,我们的家园才变得更加安稳。纪念碑的存在,让历史从书本中走了出来,融入了日常生活。“有这块碑在,我们记得过去的岁月,也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这座矗立在居民区中的战斗纪念碑,将红色基因悄无声息地融入了百姓的生活,让历史成为滋养当下的强大力量。港下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已经成为港下的一座‘精神坐标’,每逢节假日,许多市民、机关工作人员、学生都会自发前来瞻仰,缅怀革命先烈,追忆英雄英魂。”

  (晚报记者 陈钰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