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爱无锡

惠山脚下开了30多年

老无锡才懂的豆腐花老味道

  无锡人多数对豆腐有特殊的感情:民谣里唱“南门豆腐北门虾,西门柴担密如麻”,锡剧名篇《双推磨》也是关于豆腐的故事,而在老无锡里的味觉记忆里还少不了惠山脚下的那碗豆腐花——滑嫩嫩的豆腐、咸中带甜的味道、厚厚一层的虾皮紫菜,搅一搅拌一拌,然后一口滑溜……今天记者来到惠山古镇,“打卡”这碗山下老曹惠山豆腐花。

  30多年,从小摊到两层小楼

  走进惠山古镇的小吃街,在一连串“旋风大土豆”“竹筒冰淇淋”的摊位中,门口放着“原横街惠山豆腐花搬迁至此”标牌的豆腐花店分外醒目。标牌上还贴着《江南晚报》2010年做的专访报道,但这并非小店最初的样子。

  店老板老曹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在锡惠公园门口的樱花树下摆了个小摊,孩子们春游结束就来吃一碗滚烫的豆腐花。后来惠山古镇更新改造后,就搬到了横街上,如今又搬进了绣嶂街旁边的两层小楼,当年的小曹转眼也变成了如今的老曹。

  但做豆腐花这件事,从来没变过。每天凌晨四五点钟是老曹夫妻最忙碌的时刻,先拣黄豆,再洗净、浸泡、磨浆,等到一定温度再进行“点卤”——这是豆腐花口感的关键,点得不好,前头所有工作都白费,考验的是手上的尺寸。

  豆腐花做好了,心里也得有数:豆腐花是不经放的,嫩不嫩,润不润,一口就能吃得出来。所以老曹每天早上只做一桶,大概是七八十碗豆腐花的量,等这桶“拷”得差不多了,再考虑下一桶无缝接上。秋冬时节一天就能卖出两三百碗。

  热乎乎的秘制“老酱油”

  豆腐花的灵魂,在于这一勺不停煨着的“老酱油”。只有这样热乎乎的酱油,遇到豆腐花才能立刻“融合”在一起。“老早我俚是用蜂窝煤炉的,老酱油要一直烧着的,现在不能用明火了,就用电磁炉。”这锅酱油得一边用一边添,大约用掉五分之一,就得添新再熬,日复一日,味道才能进去。

  豆腐花的最佳拍档,一定是惠山油酥饼。老曹店门口的热炉里的油酥饼一直在补货。油酥饼个个滚满了白芝麻,也不负“酥”这个名号,手撕一小块,窸窸窣窣掉落下不少酥皮,里头更藏着层层叠叠不知道多少层酥,包裹着甜咸的味道,油脂的香气更是馥郁。此时此刻,再来一勺豆腐花,有酥有软,有嫩有香,只此一句“绝了”。“酥油饼里有猪油的哇!”减肥中的食客多少有点望而却步。“没有猪油,哪能起这么好的酥啊。”

  “豆腐花二代”来创新

  燥热的夏季,其实是吃豆腐花的淡季,但老曹店里应季推出了冰豆花的新品。

  “我女儿研究的,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吃甜品。”到了退休年纪的老曹,已经开始把生意交给女儿。新一代在接力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新主张。同样是豆花产品,但冰豆花和惠山豆腐花的做法大不相同。“不要小看这一小碗冰豆花,我们研究的时候试了不少错的。”冰豆花同样豆香满满,但不再淋上滚烫酱油,取而代之的是一层琥珀色的桂花蜜和蜜红豆,吃上一口,立即有了甜蜜蜜又冰冰凉的解暑感。

  工作日的上午,老曹店里依旧食客不断,“来惠山古镇么总要吃碗豆腐花的。”带着外孙来的阿姨是老客,鬓角都是汗的孩子正大“勺”朵颐。

  在店门口价牌的正上方,挂着“惠山豆腐花”的牌匾,这还是过去“老北塘”时候留下的。“只要还有人认这块老招牌,我们就一直做下去。”老曹说。

  (朱雪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