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连承办多项国内外高水平赛事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变身竞技场,首次迎来人形机器人选手。
8月14日,随着“冰丝带”舞台中央的“智芯”装置——镶嵌蓝色晶体芯片的金属四棱锥被点亮,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式启动。
8月15日至17日,三天时间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参赛队伍齐聚北京,围绕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共26个赛项展开487场比拼,诠释人工智能与体育精神的碰撞,以跨学科协作探索人机共生的无限可能。
今年八月刚过半,两场世界级机器人盛会接踵而至,刚刚闭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余热”仍在,人形机器人又转战“冰丝带”,开启新一轮“较量”,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北京。
15日上午,人形机器人选手们迎来运动会上的中长距离“大考”,1500米项目虽然不如半程马拉松那般极限,但也远远超过了大部分机器人在实验室单次测试的最长距离。
跑道上,选手们的身高、体形、步频、速率均有不同,有的跌倒后爬起,有的“跑偏”后重回正轨,向着终点奋力向前。
最终,宇树北京灵翌科技以6分34秒的成绩摘得金牌。来自该赛队的刘金达在赛后说:“我们机器人可能相对高一点,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优势,就像人类的田径比赛一样,要将入弯、步频、稳定性等因素充分考虑在内,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给机器人的硬件和算法做优化和适配,确保机器人按计划顺利完赛。”
100米、400米、立定跳远、自由体操、足球5V5、武术、自由搏击……众多赛项一一开展,人形机器人各显其能。记者在赛事现场看到,有的机器人健步如飞;有的机器人“身负轻伤”仍坚持比赛,被赞具有奥林匹克精神;有的机器人技法如行云流水,轻松带球过“人”……他们具备这些技能,靠的不只是一身钢筋铁骨,更是高速运转的“硅基大脑”与程序指令。
人形机器人从北京“奔向”未来,人机共融的世界已触手可及。“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呈现多点突破与协同跃升态势,产业应用正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未来将为各行业带来积极深远影响。”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