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曾经的“扁担男孩”

  | 蒋玉华 文 |

  今年高考期间,广西桂林女孩挑着行李自行回家的网红视频,时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也勾起了我对自己当年求学经历的回忆。

  背着小书包,哼着小调儿,边嬉闹边小跑走向学校,那是曾经的小学加上初一阶段的时光。上了初二后,随着学业的加重和上夜自习的要求,加上学校离家有3公里之远,我就选择在校住宿。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连自行车都没有,在家与学校来回行走,必须带着学习和生活用品来来回回。周日傍晚时分,一个十四五岁的农村少年,肩膀上斜横着一根扁担,一头系着书包,另一头系着一小袋米以及一包行李,行李里有换洗的衣服和一大搪瓷缸的咸菜炒肉片,迈着稳健的步伐,行走在蓝天白云下的乡村土路上。而周六下午从学校回家过周日时就轻松多了,只需把空的搪瓷缸、米袋放进原先装着衣服的空袋中,套在扁担的一头,轻松地扛着扁担、背着书包就可以开心回家了。

  记得刚确定住宿后,做箩匠的父亲特地挑了一根好的茅竹,给我做了一根缩小版的小扁担,抛得光光的很精致,一头挂着书包,一头挂着行李,挑在肩上感觉软硬度正好,而这根扁担在初三毕业时不小心给丢了。记得当时每周日傍晚出发前,母亲总是根据我的饭量,给我装好一小袋大米,炒好一大搪瓷缸咸菜炒肉片,然后再帮我整理好换洗的衣服和书包,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每每在母亲慈祥的目光下,我这个“扁担男孩”就出发了。当时,每次担子里必不可少的一小袋大米和一大搪瓷缸咸菜炒肉片,就是一周的伙食。早中晚根据自己饭量抓上适量的大米,放进铝制的饭盒洗净,然后加上适量的水,统一放进学校食堂的大蒸笼里。早晚餐和大部分中餐,端着蒸好的大半饭盒香喷喷米饭,和着带来的咸菜炒肉片,吃得蛮下饭的,偶尔中餐在学校食堂打上个别荤菜,算是打牙祭了。

  考到外乡的高中后,父亲又花时间特地给我重新做了一根同样软硬度正好的精致小扁担,并一再跟我说要保管好,不能再丢了。还别说,这根小扁担一直保留到现在,以至于附近邻居有子女结婚时,经常被借去用来挑馄饨、面条和汤圆等婚礼用品。而这每周一次奔向外乡的学校,可就远多了,要先从家出发挑着担子步行4公里左右到第一个集镇,再从这个集镇乘车大约半个小时到另一个集镇下车,再从这个集镇挑着担子步行4公里左右到就读的高中,两边都要挑着担子行走至少四十多分钟,对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因考虑到我两边要挑着担子行走四十多分钟,母亲总是要挑上担子送上我两三公里,然后我再接过担子自行到第一个集镇,有了母亲的帮忙,第一段步行感到不累,中间是乘车,而第二段自己挑着担子向学校步行,一两公里后,明显感到越来越吃力,扁担就不断在我左肩和右肩间来回挪动,慢慢地就感到两肩有点火辣和生疼,额头上不禁沁出了汗,但我始终咬紧牙关,脚步依然匀速,心里默默念叨着“坚持再坚持,马上到了”。当走进学校宿舍时才如释重负,到了晚上睡觉前,才发现两肩是红红的,有时还磨破了点皮渗出了血点。

  这样的经历大概持续到高二上半学期,父母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把书包和行李分别放在自行车后座两边,骑着自行车去求学,那就轻松多了。往事历历在目,曾经的“扁担男孩”如今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三年多挑着担子去求学的经历,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底气,更给了我从容。回头想想,岁月静好需要这样的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