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笛韵润江南

无锡丝竹刻竹魂

  孩子们在学习吹笛子。(张轶伦 摄)

  近日,无锡新吴区文艺轻骑兵志愿者团队《龙笛凤箫·忆江南》专场演出在阿炳故居上演,婉转的笛音与这座承载着民乐记忆的老宅相映生辉,唤起了现场观众对江南风韵的无限遐思。

  “一曲《忆江南》,几多故园情。”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理事、无锡江南笛文化研究院院长杨强在演出后对记者感慨道:“这段旋律不只是好听,它是无锡人心底里的江南。”

  竹之城 丝竹根脉深植

  “丝竹里的‘竹’,竹笛当居首功。它的声音,就是无锡人骨子里的声音。”杨强解释说,无锡正处于“江南丝竹”中狭义所指的环太湖核心区域,丝竹文脉在此生生不息,“无锡人爱竹,爱的是它‘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这气节与虚怀,正是无锡的魂。”

  谈及丝竹在无锡盛行,杨强特别提到了两位关键人物:民间音乐家阿炳和音乐泰斗杨荫浏先生。阿炳不仅是二胡圣手,更是吹奏笛箫的高手。杨荫浏被民乐界尊为“杨笛子”,地位可想而知,他本人不仅是笛箫演奏大家,还在81岁高龄时依旧潜心钻研,研制出“可按尺寸开笛孔”的笛尺,一举解决了困扰制笛行业千百年的音准难题。杨强说:“这种钻研精神,正是竹子赋予无锡人的坚韧禀赋。”

  盛于明代的“无锡曲局”(后改名“天韵社”)名震江南,早年吴畹卿社长便擅弄笛箫,梅兰芳、杨荫浏等均曾受教于此。当年的社址在公花园一隅,正因如此,丝竹雅韵时刻浸润着城市,成为市民共同的记忆。

  竹苇共振 底色柔中带刚

  舞台上,杨强手中的竹笛看似轻巧,却能演绎万种风情:南派曲笛演奏昆曲水磨腔,音色悠远空灵;北派梆笛演绎西北风情,激越高亢;模拟辽阔草原长调,又带来别样苍茫……杨强揭秘道:“这千变万化的音色奥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笛子上那一层小小的笛膜——它是用芦苇内部的一层薄膜制成的,是笛子的第二生命。”

  笛膜为何非芦苇不可?杨强带领记者亲赴太湖畔的芦苇荡探秘。他轻捏一根芦苇顶端,娴熟地旋转,一层薄如蝉翼、晶莹透亮的膜便顺着杆身滑出。“这就是最好的笛膜。”杨强笑道,太湖滋养的芦苇,膜中自带水汽,“吹出的音不燥,很润。但采集时要顺着芦苇的性子来,‘就地取材,顺势而为’,竹子外刚内柔,芦苇风吹不倒却生软膜,这‘柔中带刚’的特点,恰恰就是无锡人的底色。”

  清音流传 润物于无声之间

  悠扬的笛声不仅在阿炳故居回荡,也萦绕在无锡江南笛文化研究院的排练室里。这里,稚龄的孩子们正在专注练习,其中最小的不过五六岁。杨强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亮说:“孩子们虽然初学时连笛膜都贴不平整,但都愿意日复一日地坚持练习,尤其是吹起江南的曲调时,学得很快,这可能是对家乡最天然的感受。”

  近年来,杨强持续推动“竹笛进课堂”、“以笛会友”沙龙、艺术讲堂等公益活动,竹笛艺术遍地开花,“如今的观众里,年轻人常多于老年人。他们说笛声‘干净清亮,像无锡的水’。其实年轻人懂,这竹管里飘出的,就是他们从小听的太湖浪、闻的竹林风,是基因里的熟悉。”杨荫浏研制的笛尺、天韵社奠定的丝竹传统,正通过孩子们的小手得以延续。

  据杨强介绍,无锡江南笛文化研究院的艺术家们还携《秋湖月夜》等经典曲目,赴全球近20个国家及地区交流展演。“当《茉莉花》的笛声在异国响起,无需言语,听者便能感知江南水韵的灵动与东方哲思的深邃。”杨强说。(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