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爱无锡

藏在无锡北的百年非遗

  刚刚告别三伏天,又迎来了蛮横的“秋老虎”。初秋时节,不妨跟着记者的脚步,来玉祁礼社,吃一口非遗大饼。

  统统2元!

  老无锡挚爱的“酥松”大饼

  走进礼社,没人会错过这红底黄字的店招——“礼社大饼”四个大字,就是本地最有号召力的招牌。礼社大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1905年,镇江人沈金之跟随父母来到礼社古村,定居老街后开了“金之大饼店”。他制作的大饼皮脆层薄、酥松香润。如今传承到第三代,双双年满60岁的吕焕民和洪祝群夫妇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大饼。

  小店不大,售卖的大饼种类繁多,主打一个“脆”字。大饼的口味看形状就能分辨:咸的是椭圆形,甜的是圆形,而椒盐的虽然也是圆形,却有着零星葱花的绿意。无论是什么饼,统统只要2元钱。

  面粉加菜油揉制而成的油酥,便是礼社大饼酥到化渣的灵魂。差不多大小的面团包入一大块油酥,用擀面杖摊平,包入葱油或白糖,捏紧收口,蘸一底的白芝麻,再推平,就能进饼铛了。一面烙6分钟,再翻面烙1分钟,从浅白寡淡到金黄油亮,油润喷香的饼就能出炉。

  冷却后的礼社大饼同样酥到掉渣,还有一种独特的干香味,好吃经放,于是成了家家户户都爱买的干粮。

  从缙云到礼社

  “饼”才是主旋律

  礼社大饼店每日凌晨4点不到就开门了,下午5点才关门,一天能卖出近千个大饼。只在过年吃糕团的时刻,礼社大饼店才会关店一个月。

  操持着饼店的夫妻俩,其实并非土生土长的礼社人,做饼是他们的“天赋技能”。“几十年前骑着自行车来到礼社,发现这里做饼的人少,就留了下来。”礼社大饼讲究包油酥,为了适应本地口味,来自浙江缙云的夫妻俩边做边学。

  “礼社人都很热情,愿意来教我们做饼。”洪祝群阿姨回忆,以前的店面在礼社古村老街上,当年一个饼才3角钱,酥脆的大饼一咬一汪油,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最幸福的记忆。

  经年累月做饼,叔叔阿姨手里做出的大饼,规格基本都是统一的,“一个饼就是二两重”。对于普通人来说,一餐吃一个甚至是半个饼就够了,但做体力活的师傅们一口气能吃下四五个饼。周边的工厂往往是饼店的“大户”,通常提前预订上百个。附近的村民也是常客,还有从前洲甚至是市区内赶来的食客。

  800年宝藏古村

  根本看不过来

  礼社古村,可不只有百年非遗大饼。这个位于惠山区玉祁镇西南的古老村落,始建于宋代,是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村,2010年,还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无锡“第一家”。

  最令人瞩目的是古村中心200米长的老街,蜿蜒呈龙形,也被称为“龙形街”。街面以青砖“人”字形侧铺而成,街中段略高并向北稍弯,每逢下雨,“龙背”的积水都会分别向首尾两头流,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

  礼社村还孕育了众多名人大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薛暮桥,他们被誉为老一代经济学家“双子星”,他们的纪念馆就在老街附近,步行可至。如果是单纯的“逛街”,民居、祠堂、商铺等都保存完好,沿着老街走,老街中心的古戏台、没有店招的剃头修面店、都是私人珍藏的“古物馆”、门前晒着的干辣椒、躺平的猫咪等,无一不彰显着古村的松弛。

  秋风起时,来逛逛这个隐匿在无锡北的烟火古村吧,它值得!

  (朱雪翎/文 史晨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