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志标 文 |
临近开学的几天,孩子们好像特别忙碌。叫孙子紫豪来家吃顿饭,与往常不一样,很难成行。真能约定时间,我们也像接待大客人般尽力精心准备,烹饪水平不高,还会去饭店炒上几个他喜好的菜肴,然而吃的时候,孙子只是扒拉扒拉吃上几口,随即便打个招呼匆匆拜拜了。请妹妹来家里吃饭,再三嘱咐她把暑期里随爷爷奶奶的小孙女带上,也难成行。
隔了几天,兄弟姐妹家庭群里出现了几张照片,都是关于孩子们在忙碌的相片:孙子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在洗菜,还煞有介事拿了铲子在炒菜。妹妹家的孙女桐桐背对市博物院,在太湖广场像记者般神情专注地介绍着广场的前世今生……网上交流才知,这些都是暑假作业必须完成的内容。想想也是,让孩子们除了学习文化课之外,更多地掌握生活技巧、接触社会,了解本地风土人情,倒也一举两得,收获满满。
孩子们的举动,也勾起了自己孩提时开学前的许多回忆。
上小学时,虽物质匮乏,暑期生活倒是丰富多彩,同学们大都是近邻,无需什么通讯工具(当然也没有),好几个同学几乎可以天天见面,围坐在一起做作业,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做交流。除了作业,打弹子、玩洋片、看小人书、抛铁环,还到河边挖生河泥做泥手枪,甲乙双方手持泥枪,呯呯嗙嗙呐喊着,呼叫着,学着电影里的样子对垒打仗。到饭点时,各自一路小跑回家扒上几口饭完事。
上中学时,个头也蹿上来了,互相比身高,有时还趁大人不知道,擦肩与大人比肩。我们会结伴走向更远的地方郊游,约上三五同学,徒步惠山、蠡园。鼋头渚在心中是比较遥远处,不敢贸然前行,大家一路走一路互相嬉戏追逐。到饭点时,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手捏着捂得皱巴巴的那几个钱,到公园周围仅有的饭店点最便宜的饭食充饥。稍稍学会了游泳,烈日炎炎,就与同学们去郊外摸河蚌,我记住了父母的教诲,畏葸退缩,不敢贸然下池塘,只看着其他同学一个猛子下去,双脚踩蹬浮出水面,手捧壳上有着一圈圈纹路、似一个扁扁大圆盘的河蚌。常与同学约好,在离家不远的文化宫桥(现清扬桥)附近的踏步道下水,游至对岸老工人文化宫的河埠头,游泳技术日臻成熟时,有时会单手托举衣裤游弋自如,上岸后像做了一件大事般,会兴奋好长一段日子。
临开学前,我们几个同学常常会接到老师口口相传的通知,提前到学校做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从内心讲,假期离校久了,真有点想念学校了,进校后会猛地发现,不该长草的地方长了齐膝高的青草;黑板报上原本色彩缤纷的图文都成灰白色了……端水、抹桌椅、更新黑板报,更换教室里旧的励志标语。一番劳动,汗如雨下。待正式开学时,看到久违的同学眼前一亮,将新书塞进鼓鼓的书包,脸上洋溢着笑容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摸着与我比肩的孙子的头,我默默地看着他,理了发越发精神了,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藏在眼镜后面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带着坚毅的神采,能想象他在课堂上一脸专注严肃和认真的样子。当他驰骋在足球场上,即使跌倒了,也笑着站起来前行,那样的坚韧不拔,那样的团结协作……但可能是在我们面前的缘故,不太成熟的脸上还带着一些幼稚。
想起在学校的那些人和事,也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无论时代变迁,星斗转移,孩子们对学校的热爱和童真的内涵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