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爱无锡

“梅梁小隐”重现历史光影

探访太湖边800岁秘境

  在无锡马山东南部小墅湾,有一座掩映于林荫深处的古朴建筑——“梅梁小隐”。此地曾是南宋著名医学家、翰林学士许叔微辞官归隐后的居所与行医之地,至今依然保留着八百年前的医者仁心与人文精神。

  经方始祖

  “开通在线云问诊”

  许叔微是宋代的医学界“顶流”,虽然已经官至翰林学士,却因为看不惯朝廷奸臣当道,毅然辞职,跑到马迹山开启“隐居模式”——悬壶济世,著书立说。

  “梅梁小隐”坐北朝南,一进两院,背靠冠嶂峰,面对梅梁湖,环境清幽,地理位置极佳。虽说是“许叔微故居”,但实际是许叔微之孙所建。“梅梁”是门前的梅梁湖,“小隐”则出自西晋诗人王康琚《反招隐诗》的“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寓意隐于山林的清高志趣。“梅梁小隐”的名字由此而来。

  此处也曾被称作“三橿老屋”,概因许叔微曾亲手植下三株橿树于门前。遗憾的是,古树后因自然灾害损毁无存。尽管古橿已逝,然而许叔微的“身影”依旧随处可见。

  厅内建有模拟“诊室”,还原许叔微诊脉场景,两侧展示经典方剂:左侧为“寐安方”系列,主治失眠;右侧为“眩晕丸”系列,专攻头晕。各类药材存放于透明亚克力药斗中,辅以方解说明,既还原了历史场景,也普及了中医药知识。许叔微可能未曾料到,八百年后,他的药方仍以这种“云问诊”的形式惠泽世人。

  许叔微一生重义轻利,以济世活人为己任。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曾有一病患群医无策,许叔微仅凭问询“小便如何”,便断为“脾约证”,处予麻子仁丸,当夜即愈。病家欲以重金酬谢,他却笑言:“吾志在济世活人,非图钱财也。”其医德医术,至今传为佳话。

  正是这次经历,让许叔微意识到,很多医生虽然读《伤寒论》,但并不得要领,于是创作了超实用的《伤寒百证歌》,把深奥的医理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成为当时医生学习的重要资料,直至今日依然适用。

  欢迎进入无锡版“百草园”

  院落之中,不仅建筑保存较好,更有一片“户外中药实验室”,这里每一株植物都是能治愈身心的“小精灵”。

  许叔微曾亲手种下的古橿树“天团”如果还在,已经年近900岁。它们的树皮就是中药“秦皮”,清热明目一级棒。橿树旁的千年“老戏骨”古柞树,由于其枝干长满毛刺,连鸟都不敢停歇,因此人称“鸟勿歇”。但这个宝贝,叶能治疮痈,树结能活血化瘀,堪称树木界的“刺猬医生”。门前还有一口“鸭脚潭”,为许叔微当年煎药制药所用之泉。这口井不仅是制药工具,更是许叔微医学实践的见证,他坚信“好水煎好药,事半功倍”,至今井水依旧清冽。

  侧厅门前两株枣树伫立,细心观察还会发现,院内多种植物皆具药性:薄荷清热解表,乌蔹莓活血散瘀,垂序商陆利水消肿,翼茎阔苞菊消炎抗菌……这些植物或许是许叔微根据药理精心布置,又或许是千百年间在大自然中肆意生长而成,一草一木,皆可见医者匠心。在这片惬意的小天地里,这位医学大家造就了一次次生命的奇迹。

  老屋“种草” 静心模式开启

  八百载风雨过去,“梅梁小隐”依然安静坐落于太湖一隅,仿佛时间在此放缓脚步。走进许叔微的小院子,突然恍悟鲁迅先生儿时为何那般喜爱百草园。摸摸这株小草,捏捏那只果子,此情此景,自在极了。行走于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仿佛可见许叔微提篮采药、潜心著述的身影。登临屋后山径,湖风拂面更添隐逸之趣。

  如今,“梅梁小隐”不仅是一处历史建筑,更成为融合中医文化、山水园林与静心养性于一体的文化场所。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各类草药,辨识“百草”,体验自然之趣。循着屋后的山路上山,还会发现漫山的杨梅树已经为来年收获做好准备。坐在古树下发一会儿呆,有可能会遇到慕名前来“拜访”许医生的后学,也可能邂逅漫步太湖之滨寻一方清静地的游客。踏进老宅的瞬间,只剩风声配上淡淡的草药香,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下来。

  2023年,许叔微故居进行了全新的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最大限度恢复了故居原貌。近两年,这里不定期举办中医经典讲座、中药香囊手工体验、凉茶品鉴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中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更让中医文化在互动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李昕昕/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