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韩宇瑄: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探寻文学使命

  本期访谈嘉宾 韩宇瑄

  韩宇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江苏省“双创博士”、无锡市“太湖文化优青”、无锡市签约文艺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江南文化、文化产业等。在《光明日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省文化产业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社科学术大会一等奖等奖项。

  作为一位青年文学评论家,韩宇瑄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敬畏,在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领域,将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视野注入文字。他致力于挖掘地域文化,注重文学与历史的对话,更将感性文字与理性学术巧妙结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不断探寻。

  兼具历史视野与批判思维的文学研究

  2011年,怀揣文学梦想的韩宇瑄进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对现当代文学专业萌生了浓厚兴趣。一篇关于赵树理的本科毕业论文,正式开启了他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之路”。

  “我读研时,老师告诉我不要迷恋新奇的概念,要尽量采用明白的叙说,这些教诲也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第一盏明灯。”导师的言传身教让韩宇瑄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老师常说,做文学研究不能局限在文学的小圈子里”,也正是这句话点燃了韩宇瑄对跨学科研究的热情,开始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知识。2020年,韩宇瑄到江南大学任教,开始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调整和转型,由“以文学为核心”向文化产业等进行拓展,形成了更为综合性的研究格局。

  “我的评论风格主要受到几位导师的影响。”韩宇瑄说,“注重文本细读和史料梳理,并且不断拓宽视野,就能够将文学放在更广阔的文化和思想背景中考察。”

  探寻文学与现代性的交汇点

  在韩宇瑄的文学研究中,学术与兴趣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写文学评论时,他更多时候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和作家,“这样感悟更多,下笔也更顺畅”。但做研究时,他却会刻意关注那些不太感兴趣的作家,甚至是冷门作家,“因为学术研究讲的是问题意识,很多问题往往存在于我们关注不足的地方”。

  在他看来,那些被时代遗忘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作家身上,往往藏着影响后世的现代文学密码,“我们现代文学中的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学体式,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锋性装置,是中国启蒙与‘立人’进程中的关键枢纽。”在他看来,文学要更好地介入现实、反映时代,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文学不能脱离时代和人民,它应该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和价值追求。同时,文学也要有超越性的思考,提供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领”。

  他将这种辩证的态度也融入他的写作中,既坚持用学术的方法、语言和规范保证理论性与创新性,又努力关注当下的文化语言和现象,与时代对接,“只有这样,思考的深度与文学的感染力才能获得内在的统一。”

  深耕地域文化 让文学照亮现实

  近年来,韩宇瑄专注于地域文化,尤其是无锡文化的研究,并著有《名城之路》《水文化视野下的江苏文化精神》等作品。谈到开展这类研究的初衷,韩宇瑄表示:“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作为江南文化重镇,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精神。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基因,同时也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过程中,韩宇瑄不断“解码”无锡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密码,这些密码隐藏在历史建筑、民间传说、地方文献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中。解读这些密码,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迪。”他坦言无锡文学传统悠久,当代文学创作也十分活跃,“我觉得一方面要继续深耕传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开放包容,吸收各种新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加强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为文学创作提供学术支持和方向指引。”(晚报记者 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