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三大美院“落笔”无锡乡村

6件艺术装置唤醒乡土活力

  本报讯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9月12日,为期一周的“乡村聚变——情景的活化与再生”深化乡村美学实践活动圆满收官,为江阴市璜土镇璜土村、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和滨湖区胡埭镇富安村注入了艺术新魂。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师生们,以竹为笔、以乡土为卷,在农田荷塘、花海古道间搭建起6件特色艺术装置,让传统村落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更催生出乡村文旅融合的新可能。

  漫步在璜土生态公园的荷塘边,树枝上悬挂着的红色编织装置引人注目。11个竹编单体串成6组垂坠造型,似葡萄满架,又若花束摇曳,这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学生创作的作品《竹影坠梦》。“灵感来自璜土村的特产葡萄,我们把葡萄垂坠生长的姿态转化成手工竹编的艺术语言。”组长李怡霖坦言,将两米长的竹条弯折定型,再用铁丝固定成曲面,以麻绳细密缠绕成网格的过程充满挑战,作品最终呈现出的不仅是丰收的意象,更藏着对村庄发展的美好期许。

  几步之外的树丛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生创作的《映月荷》则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诗意。弯曲的竹片如书法写意的笔触,波纹不锈钢板的反光似水波流转,金属圆片意为荷叶点缀其间,风过时光影晃动,悬着的竹编灯笼代表明月,仿佛重现了月下“鱼戏莲叶间”的景致。璜土村党委书记钱俊贤欣喜地说:“艺术人才激活了乡村景观,村民们也跟着学创作,村子更美、更有活力了!”

  在严家桥村的花海中,两组艺术装置正与盛花期的花海“共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生设计的《稻浪》作品,以竹筒拼接成的立体锥形在相互连接、堆叠、延展间,似谷穗饱满、稻浪起伏。不远处的《曲渡》作品则让锡剧的韵律“看得见、听得着”。绿色竹环模拟女声高亢,原色竹排象征男声苍劲,螺旋排列的圆环间挂着铃铛,风一吹便丁零作响。“灵感源于锡剧婉转的唱腔,我们想让游客直观感受到戏曲的音律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小组组长陈安琪说,“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魅力,也更加敬畏材料与手作的温度。”

  步入状元古道入口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素帷竹影》率先“迎客”。十几根竹节高低错落,挺拔向上的姿态暗合“状元勤学登科”之志。沿古道前行数十米,中央美术学院的作品《流光第》令人眼前一亮。红黄色亚克力串组成的灯笼装置缓缓转动着,每一片上都刻着取自江南诗词中的汉字,它们组成的灯面在中心“时空骏马”轴的流转间,穿越八百年的文化传承,重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元意境。

  “每个村都有独特的历史与气质,艺术要扎根乡土才能鲜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杨宇教授的话,点明了本次深化乡村美学实践活动的核心。今年已是无锡第三次举办该活动,三大美院的师生们以乡土材料为媒,融合江南自然风貌与文化意象,打造了6件艺术装置、编制了6份设计方案,不仅实现了材料创新与空间塑造,也是对乡村文化脉络的重新梳理和美学表达,为“乡村如何变美”提供了具体参照与可落地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