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一片约25万平方米的土地下,考古人员揭露出一座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史前城址。经过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十余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对斗山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充分研讨论证,这座古城距今约6000年,比著名的良渚古城还早约1000年,是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
一座“意外的城”改写文明时间轴
“此前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城是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寻找更早的源头。”斗山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葛昕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斗山之前,太湖北部史前考古线索大多集中在墓葬,这一发现填补了长江下游早期文明演进的关键空白。“虽然有过很多猜测,但从未想过马家浜文化时期会出现如此规整的城墙。”
斗山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此次考古最重大的发现是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城址。考古人员推测,内城约7.5万平方米,外城约12.5万平方米。内外两重墙体与三道壕沟构造完整,内墙保存完好处最高达1米以上,墙体以纯净黄土夯筑,部分区段用大石块铺垫加固。“这明显不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而是一座经过精心设计的‘城’。”葛昕炜兴奋地表示,“在6000年前出现这样规模的城址,说明当时的社会组织已经相对复杂,正逐步迈入古国时代。”
出土文物细节带来文明进阶的实证
除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重要发现外,考古人员还在斗山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近150座,其中不乏高等级墓葬。出土文物近2000件,包括玉钺、玉璜、石钺、石锛、陶鼎、陶豆等。根据器物形制判断,在距今5800年—5300年的崧泽文化时期,当地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目前的考古发掘仍以遗迹为主,葛昕炜谨慎表示。崧泽文化时期发现的一些高等级墓葬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价值,“从墓口的尺寸来看,已经超过了以往我们在环太湖地区所发现的崧泽时期的墓葬,包括张家港东山村的崧泽大墓。”
另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考古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纺轮及其半成品、毛坯,这反映出古人的纺织技术发展和对美的追求。考古队准备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来寻找可能残存的丝制品,或者与麻、革这些织物有关的存在证据。
深入探索中国史前文明化进程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斗山遗址正缓缓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考古工作人员表示,发现城址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接下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进一步探索。
据了解,斗山遗址的整体预计发掘面积达到18000平方米,整体跨度较大,按照历史时段进行全方面的挖掘和梳理有一定难度。“这个位置地势比较低,就在斗山南面,北高南低,所有从山上下来的水都会流经开挖的区域。”葛昕炜解释道,“尤其江南地区梅雨季时间比较长,加之这两年都有台风天气的影响,对重要的遗迹必须要‘边挖掘边保护’。”考古工作人员们接下来会继续加强多学科研究,进行原址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城址相关的内容,做好出土文物的保护利用和阐释工作。
(晚报记者 李昕昕/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