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健康

“技术+人文”双重照护

无锡首个医务社工站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关怀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病房活动室内,医务社工于舒畅将一张贴纸轻轻放在患儿欣欣(化名)的手心,初次住院的欣欣脸上露出了笑容。

  9月23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江南大学法学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共同创建的无锡首个“博爱社工服务站”正式揭牌启用。据悉,该服务站目前重点为重症医学科、烧伤科、儿科、肿瘤科等科室的患者提供全周期人文关怀服务,赋能人文感知医院建设。

  于舒畅是江南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学生,同时也是一名医务社工。“对于初次住院、对医院具有恐惧感的患儿,我们会进行入院宣讲,通过一些动漫图画拟人化演示检查流程、动手绘制简易医疗器具活动,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于舒畅说。

  早在2018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便设立了“社会工作处”,将人文服务深度融入日常医疗场景,如今这一服务站的启用,正是医院在医务社工领域探索的深化。“医疗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治疗,人文关怀和精神支持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团委副书记、社会工作处负责人王缘介绍,医院对医务社工与志愿者工作十分重视,一直以来与江南大学紧密合作,双方共同探索构建了“医务人员—医务社工—医务志工”三翼联动的“附院模式”,为患者提供“技术+人文”的双重照护。

  作为关键的学术与人才支撑平台,“医务社会工作创新研究基地”也在现场揭牌,这一基地将依托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公益资源、江南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江大附院的临床实践平台,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为进一步构建集咨询、支持、协调、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坚实支撑。

  医务社工服务临床,让医疗更有温度。近年来,医务社工在肿瘤科开展人文关怀、安宁疗护活动30余次,服务患者千余人次,实现20个微心愿;在儿科开展“童心合医”趣味科普和音乐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医疗游戏化降低患儿恐惧;在胸心外科运用“团体叙事疗法”,提升医护人员职业认同感;在重症医学科,创新推出“守门式”医社联动支持模式,提升患者的康复信心和满意度。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孙玉晶表示,未来,“博爱社工服务站”将作为人文感知医院建设的特色品牌,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社会工作服务,让患者在获得精准医疗技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全方位的人文关怀。(高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