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公交“变形记”:

好搭子织密城市幸福网

  从萌态十足的社区微巴到亮眼醒目的校园定制公交,如今的公交车,已悄然变了模样。它们不只是穿梭街巷的出行工具,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搭子。无锡公交正用一场温柔的“变形”,把服务织进生活的细微处。

  最贴心的好“邻居”

  “我一天要坐四趟,这辆巴士真是我最贴心的好‘邻居’。”早上8点半,在无锡扬名花园小区的微巴站台上,76岁的陆全英阿姨背着鼓鼓的餐盒等候公交车。餐盒里装着她刚做好的小菜,要给住在附近颐养院的丈夫送去。

  自从丈夫罹患脑梗,这样的往返就成了陆阿姨的日常:早上送完饭,中午得回家歇口气,下午3点再去一趟,陪丈夫说说话,傍晚再伴着暮色返程。“我敢说,我是小区里坐微巴最多的人。”她笑着拍拍餐盒,眼里满是满足。

  可在微巴开通前,这段路曾让陆阿姨十分头疼。“以前坐公交车,下了车还要走一站路,夏天走几步就浑身冒汗,衣服能拧出水来。”更让她揪心的是早高峰的不确定性,运气好等几分钟车就来了,运气差要等十几分钟,“看着太阳越来越晒,心里急得慌。”

  如今,小区里的微巴彻底解决了她的难题。早上,她准时坐上定点微巴到地铁站,乘几站地铁再穿过一条马路,就能顺利抵达颐养院。中午,她可以跟着微巴的助餐专线直接回家。下午出门则更省心,提前跟驿站预约好时间和地点,微巴就会准时接上她,将她送往目的地。“不管刮风下雨,都不用遭罪了。”陆阿姨说,“我一开始不会预约,还是司机师傅手把手教我的。”说着,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眼角闪着感动的泪花。

  “这个夏天本来以为会很难熬,多亏了这好‘邻居’,又接又送,减轻了我的负担。”陆阿姨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以前在家与颐养院之间往返总觉得吃力,现在有了微巴,“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不仅是陆阿姨,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巴士邻居”,已成了居民离不开的生活搭子。上午9点多,“巴士邻居”梁中站的沙发上坐满了聊天的老人,你一言我一语,氛围热闹又温馨。不时还有居民来充值交通卡,或是借助一体机预约医院挂号,进进出出的人流,显示着大家对这个新“邻居”的认可和依赖。

  “居民不仅能来聊天歇脚,还能在这里唱唱歌、看看时下正火的‘苏超’直播。”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常规路线和随需公交,为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他们还开通了吃馄饨、馒头的点心专线,从“家门口直达景区”的游玩专线、采摘专线,让大家的日常生活过得更有滋有味。

  上学路上的好搭子

  清晨6时40分,无锡学前东路(中山路)公交站台上就已热闹起来。背着书包的学生们陆续赶来,目光不约而同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只见一辆亮黄色的校园定制公交缓缓驶来,大家自觉地列队整齐,脸上满是期待。

  “思妍,早上好。”初二学生潘思妍刚走到队伍末尾,安全员孙佳就笑着跟她打了招呼。潘思妍是去年校园定制公交刚开通时就乘车的“元老”,孙佳对她早已十分熟悉。随着学生们陆续到来,孙佳一边和大家逐一亲切问候,一边在手中的登记表上认真勾选学生姓名。开学才半月有余,他就已能将全线32名学生的名字与长相精准对应,核对姓名、确认家长联系电话的动作,十分熟练。

  “坐这车特别安心。”潘思妍麻利地放好书包,转头就跟记者分享,“不仅上车要核对个人信息,安全员还牢牢记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下车点,就算走神也不怕坐过站。”更让她开心的是,上学路上有好朋友作伴:“以前爸妈送我,路上很无聊,现在能和同学一起聊聊天、分享趣事,有意思多了。”

  别看现在这趟车已经满座,刚开通的时候却并没有那么顺利。“我爸妈是第一批响应报名的家长,可一开始报名的人太少,专线差点就开不起来了。为了能让车顺利开通,工作人员挨个找其他家长沟通。”回忆起以前没定制公交时的日子,潘思妍满是感慨。当时,爸妈每天骑电动自行车送她上学,从家到学校要20多分钟,早高峰路上全是车,电动自行车根本快不起来,爸妈为了不迟到,每天都要提前好久出门,特别辛苦。“现在,公交站点就在家门口,每天走三五分钟就能到站台,他们再也不用早起折腾了。”说到此处,她腼腆地笑了。

  【记者手记】

  无锡公交用“变形”打破传统公交的边界,将服务渗透到街巷末梢。校园定制公交专线从最初的12条增至128条,覆盖全市63所学校,让孩子们感受到“车轮上的守护”。巴士邻居(社区站)以17个站点为支点,撬动社区全龄服务,让老人买菜不费力,青年通勤更从容。(晚报记者 陈钰洁/文 史晨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