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二泉月·文学

寻味江西小炒

  | 丹枫 文 |

  在苏锡常地区,寻味江西小炒,也许是身处异乡的江西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热望。江西的烟火,一半在山水间,一半在小炒里。那一口热辣鲜香,是赣鄱大地的风物在舌尖上的交响,是市井巷陌的万丈红尘在碗碟间的浓缩。藏着江西人朴实无华的性情,也蕴含着寻味乡愁的脉脉温情。

  莲花血鸭。选用萍乡市莲花县麻鸭、鸭血和陈糯米酒烧制而成,为赣菜“十大名菜”之一。鸭块被辣椒簇拥着,汤汁浓稠透亮,像是把秋日的晚霞熬进了汤里。夹一筷入口,先是辣椒的辛香直冲鼻腔,紧接着是肉的紧实与入味,辣意缓缓漫开,却又被肉汁的醇厚温柔包裹。这是萍乡莲花小炒的典型路子,把本地的麻鸭切细切碎,与新鲜鸭血、干辣椒、小米辣同炒,火要旺,手要快,才能让每一丝鸭肉都吸饱酱汁,每一粒辣椒都迸发香气。在萍乡的小菜馆里,这样的菜是标配,就着一碗白米饭,能让赶路的人卸下一身疲惫,让归家的人尝到故土的热烈。萍乡人将其视为“乡愁”符号,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味觉记忆。

  红烧牛筋。牛筋在红亮的汤汁里泛着油的光泽,红椒与蒜头点缀其间,香菜的翠绿画龙点睛。筷子夹起牛筋,软糯却不失嚼劲,汤汁浓稠得能挂在勺沿,咸鲜中带着微辣,是慢火煨出来的功夫。江西多水,牛养在河畔田埂,肉质紧实,江西人便爱用这种扎实的食材,以砂锅慢炖,让时间把辣味、香料味都糅进肉里。冬日里,一家人围着这样一锅菜,热气腾腾中,谈话也变得暖烘烘的,辣味驱走了湿寒,也把亲情炖得愈加绵长。

  辣炒油渣。江西人喜欢用略带瘦肉的猪的脂肪熬油,榨干油的油渣便成为上好的炒菜原料。油渣与青、红辣椒同炒,火候足时,油渣边缘微焦,咬下去“咯吱”作响,辣椒的辣与油渣的香交织在一起,是带着烟火气的江湖味。这是一盘下酒下饭的绝味。这道菜里,藏着江西人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也藏着对“镬气”的执着——那是铁锅与烈火碰撞出的、最接地气的香气。

  辣椒炒肉。青辣椒皱巴巴的,带着被火炙烤的痕迹,五花肉肥瘦相间,炒得油脂析出,裹着酱油的色泽,看着就亲切。夹一筷辣椒,辣得人鼻尖冒汗,再夹一块五花肉,肥而不腻,两者在嘴里融合,是刻在江西人味觉记忆里的乡愁。这道菜,是每个江西家庭的“保留节目”,母亲的灶台前,总能见着青辣椒与五花肉在铁锅里翻滚的身影,简单的食材,因了这份家常的心意,成了最熨帖肠胃的慰藉。

  江西小炒,没有繁复的技法,却有着对食材的虔诚。赣地多丘陵,物产丰饶,山里的辣椒、河里的鱼和泥鳅、圈里的猪、坡上的牛、院里的鸡鸭,都是小炒的主角。厨师们不刻意雕琢,只凭一把旺火,一勺酱油、酸醋,几捧辣椒,便能调出地道的赣味。这味道里,有山的厚重,有水的灵动,更有人的热辣与实在。

  这就是江西小炒,是山水的馈赠,是烟火的结晶,是江西人性格的缩影——热情、实在,却又在热辣之后,留着一份绵长的韵味,像极了红色土地上的人们,在辛劳与平淡中,总能烧制出一份热辣鲜香的滋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