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一到,秋意渐浓。告别国庆中秋假期,得来吃点不一样的暖暖心——
宜兴人有自己的“趣多多”
见多了方方正正的豆腐干,你见过这样圆圆的、印刻着“杂乱纹路”的豆腐干吗?颜色红亮,远远望去,就像孩子们最喜欢的巧克力味饼干——但这不是“趣多多”,这是和桥豆腐干。
在距离无锡市区1小时车程的宜兴和桥镇上,“和桥豆腐干”是本地的名产,于2007年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乾隆三下江南品尝和桥豆腐干后,赞其为“江南一绝”。和桥豆腐干作为“贡品”,又备受慈禧太后的青睐。不过最爱这一口的,还是本地居民,无论是马兰头拌豆腐干这样的家常小菜,还是在码头前就着几块豆腐干喝上一壶茶唠家常,抑或是直接拿来佐粥下酒,都是极好的。
“‘卖豆腐干哦,卖豆腐干哦……’年轻时候,在汽车站火车站里,我们都是这么叫卖的。”今年78岁的非遗传承人陈伯金告诉记者,最早的时候,大家是要用小篮子装着豆腐干外出兜售的,如今真空密封包装后能送达更远的地方,在外的和桥老乡,也能吃上这一口记忆里的老味道。
一块豆腐干是如何炼成的?
做豆腐干,得趁“早”。早上八点,工坊里头已经蒸汽缭绕。
大缸里头是浸泡了一夜的黄豆,颗颗饱满圆润。这制作的第一步就有不少讲究:黄豆的浸泡时间长了品质就受影响,短了则泡不开影响出浆率,此外,还得顺应时节温度,调整浸泡的时间。
随后经历冲洗、磨浆、煮沸,就有了我们最熟悉的香醇豆浆——这也是豆腐干的“基底”。紧接着,陈老伯一边搅拌豆浆一边匀速倒入卤水,静置一会儿后,豆腐初现雏形。工人师傅们麻溜地将散碎的豆腐脑倒入模具之中,在压实、切分后就有了相对方正的豆腐块。它们被一个个塞进手工编织的蒲草包,挤压成圆圆的模样,还有了明显的“肚脐眼”和纹路。之后在层层木板的定型作用下,韧而紧实的豆腐干就成了。
最后,脱模、焯水、一夜慢卤,在老秋油、红糖、黄酒等综合调味下,每一寸豆腐干都吸饱了汤汁,看上去红亮亮的,吃起来软韧弹牙、咸中带甜。
细细数来,从一颗黄豆到一块和桥豆腐干,已经过去了四十多个钟头……一缸七八十斤的黄豆,最后制作出的豆腐干将将铺满一个圆簸箕。虽然产量有限,但对于本地人来说,走进工坊、称上一斤刚出炉的豆腐干,已经是生活的日常。(朱雪翎)
和桥,这个宜兴一隅的小镇,旧时有着“小无锡”的名号,一条运河穿城而过,货船行驶往来,依稀还能窥得过往的模样。
秋意渐深,如果有机会来和桥走一走,不妨提着半斤咸香的和桥豆腐干,沿着运河悠悠地逛一逛,感受安逸有序的小镇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