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锡韵流芳二百载 “太湖梅香”润新枝

  10月10日晚,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与江苏省文联联合主办的这一国家级艺术盛会,首次落地无锡。而在东道主无锡的戏曲版图上,最璀璨的明珠莫过于被誉为“太湖一枝梅”的锡剧。

  “锡剧最开始就是生活小调,干农活的时候,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慢慢形成了唱腔。”在严家桥锡剧发源地展示馆,工作人员谢依汕向记者道出了锡剧的起源,“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严家桥一带农民在劳作时哼唱的‘东乡小调’,经过200余年的发展,最终成了今天的锡剧。”

  在锡剧发展史上,严家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据史料记载,这里诞生了锡剧史上的三个“第一”:锡剧史上第一个剧作家——严廷初,“锡剧进上海第一人”——袁仁仪,锡剧史上最早的滩簧女艺人——“青宝姑娘”。

  锡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体系:“彬彬腔”创立者王彬彬的唱腔咬字正、吐字清、送字远;“梅派”创始人梅兰珍则委婉细腻、华丽多姿;“姚派”艺术家姚澄的表演真切细腻……

  在锡剧发源地严家桥,“唱戏”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地至今仍有百余名票友坚守锡剧阵地。严家桥小剧场每天上午都有本地锡剧票友自发组织学唱锡剧,每周还有定期交流活动。

  “锡剧的唱腔又甜又软,但是又很有力量。”在严家桥土生土长的老票友孙月凤现场示范了一段经典唱段《双推磨》并解释,锡剧不是只有唱腔,还有念白,白口就是用无锡话念白,这是锡剧的魂。她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每个字都要咬清楚,一句唱词要练上百遍,所以锡剧唱得好不好还要看无锡话讲得地不地道。”

  近年来,锡剧的创新传承硕果累累,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因锡剧艺术特色教育跻身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小朋友现在大部分都不会讲方言,所以他们一开始学起来肯定是很难的。”羊尖实验小学锡剧教师马彩珍坦言,为了让传统艺术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他们通过社团训练、3D打印锡剧人物、手绘戏曲元素等方式提升孩子们对锡剧的兴趣。日复一日地练习,孩子们不仅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还参与了多个电视节目的录制,2024年在央视《山水间的家》节目中,与撒贝宁、那英共同演绎了锡剧《双推磨》。

  锡剧爱好者自发成立的民间剧团同样活跃在传承一线。成立于1995年的袁仁仪锡剧团,近三十年来为群众出演1500余场,覆盖观众近百万人次。2022年,大型原创锡剧《袁仁仪》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首次公演,获得一致好评,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袁仁仪以及锡剧发源地的故事。另据介绍,“锡剧学社”建设项目已在进行,建成后将集教学、展演、体验于一体,让古老的锡剧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李昕昕/文 史晨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