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教育园地

敏锐捕捉课堂内的生成信息

动态的课堂中,学生的思路常常并不顺着老师的教学预设行进,往往旁逸斜出,但这却是学生当下的阅读思维、经验认识。而学生的这种既有经验和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的内在潜力都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教育就是即席创作。”如何敏锐地捕捉其中的价值,巧妙地打造生成,正是成就课堂精彩之所在。

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之间是一个地位平等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生成”问题,生成怪诞的问题,生成幼稚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正确看待学生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核心点”,把问题进行筛选,让问题“生”出结果,绽放精彩。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件好事。我不是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比如: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时,我引领学生重点学习最后一段。我让学生划出最后一句话,并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我又让学生谈谈“创造力”,大家谈得很精彩,但是当几个男生谈到他们“创造性”的恶作剧时,我引导学生达成共识:真正的创造要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也可发挥学生合作研究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探索,让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比如:学习《黄山奇松》时,我使用了多媒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然后再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名松仔细读,圈画出有关词句,并说说喜欢它的理由,再将收获在小组内交流。在学生品读感悟交流时,我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象,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枝干遒劲”“郁郁苍苍”的意思,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词语的理解达到不言而喻的目的。

对于一些课内生成的问题,我们在预设的时候会很难考虑到,而这个问题却能很好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要让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第六自然段时,学生体会到徐悲鸿生活清苦。于是,我赶紧进行情感渲染:“是啊,即使是这样,徐悲鸿仍然不知疲倦地奋发努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我原以为,学生肯定会说敬佩、赞美之类的话,没想到一个学生说:“我想对徐悲鸿说,学画固然重要,可你这样节省,肯定会生病的。身体不好了,还怎么学画呢?我认为身体最重要!”这时,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认可。我思忖了一下说:“我们小学生都知道这个道理,徐悲鸿是成年人,他不明白这道理吗?”接着,我顺势引发矛盾:“既然他明白,为什么还这么做?”这时,学生纷纷联系上文说:“他是为了要替中国人争口气。”眼看水到渠成,我及时总结:“生命是宝贵的,但在徐悲鸿眼里,人格、国家的尊严更重要,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这时学生的认识已不局限于情感的体验,更多的是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认识。

总之,课堂中学生的感受是异彩纷呈的。只要善于及时捕捉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生成,巧妙引导,就是课堂可以预约的精彩。正所谓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 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