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二泉月·书苑

被技术放大的细节与兴奋感

——观李安导演作品《双子杀手》

  | 然后 文 |

  在一家仅支持60帧/秒放映的影院,我看了一场2D版本的《双子杀手》,而导演李安的期望,是120帧/秒的3D呈现。他解析称120帧有临场感,能看到更多细节以及人的思路。显然我的观影质量与导演所期待的相距甚远,但就是在这样的观影环境中,我还是对那些由技术带来的炫技画面深感震撼,仿佛我参与进了电影,和影片中的所有人物处在同一个时空。

  精致到近乎无干扰的画面,一万种细节不待筛选便扑面而来。威尔·史密斯扣动扳机的时候,甚至旁边有根飘晃的草都看得清清楚楚。影片开场不久的一个镜头,是威尔·史密斯狙击枪的子弹穿过列车窗户,打出一个小洞,很细微的一点玻璃碴子溅到空中,这属于一种动势极小的镜头。在我的观影体验中,导演通常为了摄取这类镜头会把机位放得很近,甚至特写。但现在因为技术,李安把机位放得比较远,全景冷静的镜头也能使子弹射入、玻璃溅起的动态十分清楚。这也使得导演拍摄人物特写时,过于清晰的质感让人物仿佛浮出画面,拥有了一种抠图的质感。

  因为那些清晰的、触手可及的放大细节,观影中体验到的兴奋与刺激,也必然是被放大数倍的。令我印象深刻的另一场戏,是老年威尔和少年威尔的摩托车追逐。这场动作戏里闪跳很多,镜头运动很快,剪辑也很快。我在观看时切身体会到情境中的速度与力量,刺激感与兴奋的血液便随之被唤醒。这场戏的拍摄难度一定是巨大的:如何在快速的动作中,依然展现空间感与细节,这是很多动作场面面临的问题。为了展现速度,场面调度与细节必不可少,但正面拍摄会让空间感减弱。细节一定要交代得足够多且清晰,才能完成逻辑的严密与刺激的画面。比如如何瞄准、如何换弹壳、如何躲避少年威尔摩托车的重击,这些细节在过去的动作片中往往会被含混地忽略,但现在的新技术把这些细节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状态与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是紧张且充满兴奋感的。

  极强的临场感也让观众对一些不稳定的镜头运动极其敏感。在影片前半段院子里的一场爆破戏,不稳定的运动让镜头存在感痕迹很强。但另一段威尔·史密斯骑摩托车在巷子里急速穿梭的跟镜头,因为很稳,所以观影沉浸感极强。少年威尔的建模和肌理十分真实,这在技术层面上的工程量强度想必超乎我们想象。

  《双子杀手》无疑是一部在技术上取得无比成功的影片,它让我们重新认知细节,并审视它。观众也在影片中获得来自沉浸式体验的兴奋感。但李安的独特风格好像消失不见了。他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了技术上。曾经在访谈中看到李安说因为这种电影太贵了,只能按照商业片的套路走,很遗憾没有讲出新的故事。他应该也是被资本挑选,满足资本的愿景。电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无可奈何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