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二泉月·市井

一个人,一座城

  | 刘晴 文 |

  林先生,又名逍遥子(画界)、半滴爷(茶界),从福建移居无锡多年。林先生受近代无锡实业家、江南名士杨味云的孙子、现居台湾的杨世缄先生委托,关照城中杨氏旧业云薖园,云薖园遂在林先生的精心呵护和打理下成了锡城重要的“一席”,每到周末晚上,无锡的文人墨客、名流政要、丹青画家、名伶艺人等雅聚于此,一时花道茶会、丹青画展、昆曲评弹、文化讲座等艺文活动如落英缤纷不绝,云薖园实则成了锡城艺术人文流动的一道盛宴。

  不过林先生的主业还是画画,曾从与林先生交游的金石声老师处得知他画艺高强,但遗憾一直未曾亲见,直到他的“游于艺”画展在云薖园内举办。那些日常绘画艺术中的玩趣、现代人生活工作中的尬趣在他的笔下一一展现,会心处令人捧腹大笑,而画由心生,这些画作正表明了林先生是个“漫随意兴”的有趣的人,所谓人无癖不可相交也,人无趣不可从游也,这就成为我春日访林的契机。

  云薖园内听云阁是他在锡城的画室,也是他狡兔多窟的众多画室之一,方寸之间,他不再是云薖园的艺文总监,而是还原成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画家。原来林先生最擅长的还不是在“游于艺”上展出的那些绘画小品,而是大气磅礴的山水油画,组画黄河系列便是他的代表作。那些山川河流巨木繁花在他的画布上或恣肆流淌,或高贵静穆,和他较为瘦小的身形,内敛低调而不事张扬的性格形成了强烈反差。听云阁访林,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他画艺的认识,当真如他的朋友,也在云薖园内举办过画展的无锡画家朱寒光所说,林先生是一位“国际级”的画家。所谓“国际级”,我的理解是指他中西兼融,中国画和西洋画皆长,视野开阔,画法多变。

  就是这样的林先生逍遥子,近日在云薖园的公众号上晒出一批他这最近三年里创作的无锡名山佳园的油画作品,当在一个寒意袭人的冬日清晨看到这批作品的时候,很多好友都进行了推荐转发。我感怀处在于,一个岭南籍的画家来到了无锡,择一城终老,把自己的艺术才情留给了拥有娴静幽雅的江南名山佳园的无锡,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与名山佳园之间在画布上的互动,是一种主动选择,只有当他被这些溪光山色真正萦怀打动的时候,他才会走近它们,并把它们描绘得这样风姿秀丽、绰约不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画作中四时变幻,各自成景的寄畅园红枫、回廊、秋雨,惠山寺古银杏、云起楼、二泉、万卷楼、陆子祠、张巡庙、顾可久祠、忍草庵、贯华阁,鼋头渚、管社山庄等无锡名山名水名园,实为无锡留下了一个开放包容、人文荟萃的城市会客厅形象,那是锡城魅力吸引的缘故。

  无独有偶,在四百多年前的万历年间,无锡惠山名园愚公谷主邹迪光曾在福建做官至提学副使,归田后从他游的友人中,有来自姑苏的周承明者,因眷恋无锡名山佳园,跟从邹公“好品题泉石,挟三寸不律游”,写有《梁溪诗稿》,邹公曾为之作序,今天,福建籍画家林建先生从邹迪光所罢归的地方启程,移居无锡,创作了一系列有关无锡山水名园的画作,不可谓无锡和福建两地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的交流对话,而无锡城里有着古树名木、亭台楼阁、人文典故、历史遗存的名山佳园,更是无锡迎来送往四方宾朋的最天然也最具江南特色的城市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