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华芳 文 |
腊月二十三四,宜兴人迎新年的小高潮也到了:掸尘、敬天祭祖、做炒米糖、做豆腐、做团子……家家主妇忙得团团转。很多习俗消失在历史深处,但做团子是宜兴人迎新年的最大盛事,也是如今最具烟火气息的年味儿!
农历十月底,稻场收完,颗粒归仓。趁着农闲,歇不住的老爷子、大妈们就砍拾枯枝残干,一小捆一小捆地扎好,码成垛,堆在墙角屋檐下,西风吹,冬阳晒,日渐干燥成硬柴火。过年蒸团子、烧熟卤必须靠它。
新碾的糯米,趁着晴好天气,淘洗,晾晒,轧成白腻的米粉。
地里的塌菜,梗短,叶面油亮翠乌,经霜浴雪后,甜咪咪的了,是包团子做馅的首选;大白萝卜也长得有成人小臂粗长,正是汁水丰足脆嫩的时候。井台上,女人们挽起衣袖,就着温热的井水,清洗干净塌菜萝卜,露着的小臂在这冬日里红通通的了。萝卜擦丝,分别和塌菜焯水,挤干水分,剁碎,和进早就绞碎剁好的肉馅里,生姜、糖、酱油……放入各种调味品,充分搅拌,拌匀各料,萝卜丝馅和青菜馅就做好了,满满两大盆。这只是咸口味的。
过年了,怎么也得甜甜蜜蜜的。这甜味的馅,宜兴人喜欢吃豆(细)沙馅和花生猪油馅(宜兴人习惯称水晶馅)。红豆加水熬煮,撇去豆皮,豆泥加入猪油、红糖,熬至水干,细腻甜润的豆沙馅就成了。候在灶台边上的孩子忍不住了,先挖两勺吃了过瘾。花生米炒熟,晾凉,磨碎,肥白的猪板油撕去筋膜,和进花生碎、红糖,糅合,搓成一个个鸽子蛋大小的圆形,水晶馅也好了。
这些馅,或咸,或甜,或肉多,或菜多,一家一味,百乡百味,绝不雷同,却是每个人记忆里最熟悉可口的味道。
第二天,姑嫂相呼,妯娌邀约,几家聚在一起包团子。分工明确,男人力气大,揉粉团。寒冬腊月,揉得大汗淋漓,棉袄早就甩一边了。粉团揉至柔软脱手却韧劲十足才行。女人们负责包团子,老人灶下烧火。
三个女人一台戏。几个女人,一边闲话家常,一边手里动作娴熟,捏窝、放馅、捏拢……手指翻飞,一个个圆滚滚,或青或白的团子很快诞生。小孩子不甘寂寞,挤到桌边、匾前,嚷着也要帮忙包团子。妈妈或奶奶随手递一小块粉剂子给他(她),小孩看样学样,包起来也似模似样的了。更小的孩子则干脆教他(她)捏小动物,或随他(她)心意,捏成个四不像,大家哈哈大笑。孩子的衣服上、脸面上、鼻尖上,总是沾上米粉,成粉娃娃了。
灶台上大锅里的水开了,咕嘟咕嘟翻滚着,团子也包好一部分了,可以上笼蒸了。早就洗净的竹蒸笼,铺上笼布,团子一个个放进蒸笼,上锅蒸。
硬柴火火力十足,很快上汽。灶膛里炉火红红,哔叭声声,灶台上白汽蒸腾,香味缭绕。蒸到后来,整个灶间白雾迷离,宛若仙境。
根据经验,看好时间,估摸团子蒸熟蒸透了,下笼,另上一笼,两个蒸笼交替。
第一笼照例是大家品尝,品味馅心咸淡、粉皮厚薄,口感如何,评价不一,各家各味。刚起笼的团子特别粘手,千万不能立即拿。要晾凉至表皮干爽不粘才能下手,为缩短时间,嘱咐小孩用蒲扇扇风,加速降温。有虔诚的老人,为讨喜庆,还会趁热给每个团子顶端点上“洋红”,看着就喜气洋洋。顺手给边上的孩子额上也点上一点“洋红”,再怎么眉眼平常的孩子,点了这一点红,立马便灵动起来,一如年画娃娃,惹人欢喜。
蒸熟的团子,一个个排在洒了水的大竹匾里,整整齐齐。晾至差不多时,要赶紧把团子一个个翻个身,以防底部粘在匾上。
团子一笼笼上笼、下笼。贪吃团子的人,往往不经意间多吃了几个,团子结实耐饿,几天不知道饥饿,大家都会笑称“年饱了”!
人多力量大,一家的团子很快包好了,这些女人们就辗转到另一家,这是早就商量好了的,哪家先,哪家后……也不用争抢,一两天之内,左邻右舍就都包好团子了。年前最大的事就算搞定了。
团子晾一晚,第二天,硬实了,两个一对,寓意好事成双,一对一对收拾起来,儿子家一份,女儿家一份,小姑子家一份,村西的孤老一份……宜兴人每家每户就都吃上过年团子了。
也有人家包团子的同时,也包些馄饨,做些年糕,一起蒸了。每家每人的口味也就都照顾到了。
丰年,足食,人欢庆。
日子,年月,就也蒸蒸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