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国家科学技术领域最高成就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国家电网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的女职工何光华,针对高落差环境下高压电缆施工极易造成损伤引发故障的世界性难题,以其主持完成的“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登上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项成果已在全国28个省(市、区)的电力、石油、钢铁、化工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并推广至德国、瑞典、新加坡等国,近三年创造经济效益7.5亿元,大大推动了我国电缆施工的技术进步。为弘扬她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无锡市总工会发出了《关于向何光华同志学习的倡议书》。
电力“小迷妹”
“光华小时候就喜欢在边上看我捣鼓。”说起女儿,无锡供电公司退休职工何有钧颇为自豪。老何喜欢结合岗位工作搞点技术革新,提高工作效率。因为上班时比较忙,“小改小革”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在家里进行。这对小光华来说,似乎有着魔力,“她时不时地帮忙递个工具。”
何光华考上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后,逐渐学习掌握了电力专业的相关知识,不再满足于在边上看,而是加入父亲的技术研发、革新之中。
2000年秋,何光华大学毕业,来到无锡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工区电气试验班工作。这个工种差不多每天要和不同班组的人员一起外出工作,很快她就认识了全工区几乎所有的一线人员。好学的她,一句“师傅,请问……”的口头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电气试验班有着良好的学习讨论氛围,何光华如鱼得水。
何光华经常询问的内容,不仅仅是电气试验,还会涉及到变电检修的方方面面。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她还主动加入班组内升压操作箱、测量线等加工制作行列。
作为当时班内唯一的大学生,没有学过数据库软件开发的何光华按照班长金梅的要求,自学开发的电气试验报告填写和查询系统,很快获得了成功。
由此,何光华走上了一条立足电力一线岗位、实现创新的创造之路。
执着创新路
为了顺应城市中心区供电电缆化的发展趋势,2002年底,无锡供电公司决定抽调骨干组建电缆工区,何光华被推荐给了组建负责人顾志强。
当时何光华新婚不久,跟随在国外工作的先生移民出国似乎顺理成章。但让顾志强意外的是,何光华的选择是:绝不移民!
一开始,何光华担任负责电缆试验的电缆四班技术员。2003年,在历经了5天4夜的湘江路13条10千伏电缆线路故障抢修后,何光华走到了电缆施工抢修作业创新创造的前台。这次故障中,部分电缆存在多点复杂故障,而原有的国产故障探测设备容量小,也缺乏国际最先进的高阻故障探测方法,在两天里硬是找不到故障点,严重影响了对用户的服务效率。为此,她担纲了车载式交联电缆故障定位系统的科技应用项目。
外出调研、选型比较、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持续改进……何光华带领团队夜以继日、连续奋战,终于在2004年8月顺利完成项目并投入使用。如今,该装置已成为无锡供电公司电缆停电故障探测的主要装备,完成了近千例故障探测工作。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了何光华的工作习惯。2009年,无锡开始敷设2500毫米的大电缆,截面有碗口粗,每米重38公斤,电缆隧道在地下15米处。在狭小的空间里敷设电缆,电缆接头需要毫米级的精细化处理,蹲在隧道里接电缆一蹲就是七八个小时,腰肌劳损成了施工者的职业病。
怎么才能更方便一些呢?一次,工程车半路爆胎,何光华看到修车师傅用千斤顶更换了轮胎,瞬间萌生了制作类似轻便电缆起重设备的想法。她迅速设计出图纸,并和团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最终,一个崭新的创新成果——电缆输送液压升降平台诞生了。投入运营后,电缆的敷设效率提升一倍,还缓解了工人腰肌劳损等职业病。2018年10月,该项目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用心再出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压电缆已逐渐成为城市的“电力主动脉”。但电缆的施工损伤又成了大面积停电的重要隐患,尤其是在城市高落差、几字型电缆施工中,接头是最薄弱的环节。
何光华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2014年,首创了高落差高点无接头敷设操作工艺方法,研发了7套系列专用装备工具,历史性实现了高压大截面电缆高落差高点无接头敷设,以及多振动源环境下的安全高效施工。截至目前,何光华已在复杂环境下的高压电缆施工、带电无损修试消缺、快速精准抢修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由她主持的科技项目有17项,参加攻关2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项,获国家专利42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8亿元。2016年,何光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国家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将立足岗位再出发,用心学习、持续创新,争取带领团队在科技攻关之路上取得更多成绩,做出更大贡献。”眼下,何光华正带领以她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开展高压电缆线路带电运维、消缺和修复作业技术,以及配套施工工具和安全措施等的研究,在带电状态下完成对电缆线路设备的检修、消缺,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稳定的电力支撑。
(王伟 沈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