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无锡市五院西北部的公共卫生大楼(C楼),自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成为一个监控严密的禁区。1月23日,五院负压病房启用,首批第一梯队18位医护人员进驻,和病毒“零距离”作战。
十多天以来,这座外表看似平静的四层大楼,内部却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天,这里都在发生什么?
“里外配合”成了诊疗日常
穿三层防护服、戴两层口罩、两个帽子、两副手套、眼罩、面罩,一班6小时内不能吃饭、喝水,这是负压病房内医护人员的“常态”。
来自结核科的医生秦小雯,是首批进驻的医护人员之一。“全副武装”的她,每日查房做得和在普通病房里一样细心:详细询问病人体征变化、检查有无新发症状、调整具体用药等等。“不同的是,我们需要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负压病房外的医生。”秦小雯告诉记者,一旦进入负压病房,没有紧急情况不会轻易出来,一是为了时刻关注病人,二是为了节约防护服。
于是,医生们的“里外配合”成了诊疗日常。负压病房的医生每次查完房,有什么新情况、需要开哪些医嘱,通过电话与处于洁净区域的医生交流,将病人的所有最新信息和诊疗方案传递过来,外面的医生负责开医嘱,另外还要将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提供给内部的医生。
一天夜里,同时有3个病人被送到病房,其中一位病情较重,还有一位是小朋友。秦小雯不仅要汇报医疗组组长组织专家会诊,还要协调儿科主任前来会诊,从晚上8点一直忙到凌晨4点,出来后继续完善病例,一个晚上没合眼。
“和普通病房不同的还有针对重病人的诊断治疗。”秦小雯说,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病患,气喘明显、血压不好、低血糖、晕厥,各种情况都会发生,面对这种新病毒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医生来不得半点马虎。
她们仍能做到精准穿刺
日常输液时,护士是靠着手的触觉以及视觉定位,将针精准地刺入静脉血管,而在负压病房内,穿刺完全成了一个“无感”的过程。第一梯队护士唐超慧告诉记者,以往穿刺过程护士会通过触摸、观察来看静脉的弹性,现在戴了两层手套,护目镜外有面罩,相当于隔着两层罩,有时还会有雾气,这让穿刺完全成了靠经验来完成的高难度技术活。病房内选派的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护士,她们凭着过硬的技术,克服了物理上的限制,一次次将留置针精确地刺入患者静脉,没有发生一次失误。
在确诊病例中,还有年纪小的患者,对护士来说,穿刺、抽血过程更加大了难度,如何安抚情绪成了关键。而在负压病房中,好多护士都是没有做过妈妈的小姑娘,大家几天以来都迅速担起新角色,做起了“护士妈妈”。平时,90后护士王鑫会在难得的空隙陪患儿玩躲猫猫游戏、讲画册故事,每当打针或检查时,她还会讲到动画片里的英雄故事,“病毒就像是小怪兽,打败病毒,你就是小英雄哦。”鼓励小患者加油,打败病魔。
“你都不知道地上有多舒服”
为了密切关注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护士们有一个特殊的工作,计算“进出量”。所谓进,就是一个病人吃了多少东西,喝了多少水,每天补液多少,这些数据,护士需要随时随地记录在本子上。进量还算方便,计算出量就几乎成了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唐超慧介绍,症状较轻、行动方便的病人一般不用记录大便量(除腹泻等情况外),病人可以自己将小便接到尿壶,护士教会他们看量杯,随时记录下来就可以。而对于病情重、年纪较大的患者来说,他们的大小便都需要护士来协助。“负压病房不同于普通病房,除医护人员外,不允许家属进入,也没有护工。”唐超慧说,护士们需要一次次将病人的排泄量记录清楚,小便靠量杯,大便靠经验目测。记录好数据,他们还要逐一将量杯、床边坐便器刷洗干净,以备病人下次使用。因此,在负压病房内,病人所有的生活所需、吃喝拉撒,护士们全部要过问,每天需要收拾运送各种垃圾,打扫病房卫生,为病人倒水送饭。由于病人都处于隔离状态,身边没有家人,难免会有情绪起落。此时,护士们还需充当起心理护理员,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一起度过特殊的治疗期。
每天,她们的工作量巨大。一次,刚刚结束一个班的护士杨静累得几乎虚脱,直接坐在走廊的地上。她告诉护士长说:“你都不知道地上有多舒服!”
(逯恒贞/文 五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