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市井

小城的市场

  | 王永君 文 |

  记得小城最早的市场,是人民南路通真观路口往南的那个临街市场。七十年代,到市场去买肉等副食品都要凭票。因外婆家在城南,所以经常被外婆安排了早早去那个市场排队买肉。早晨稍微晚些去,那里的队伍就排得好长好长。往往排到队买好肉回到外婆家,外婆别的菜都已经烧好了。母亲总要说我不早点去,外婆总要帮我说好话。有一次我应邀到城里同学家吃饭时得知,那家市场有位营业员阿姨就是他母亲。后来我再去排队,同学母亲认出了我,总要另外帮我忙,省得我等。

  那家城南市场后来搬到人民南路西尤场巷南虹商场后面,干脆也改称为南虹市场。原本属于供销社的场院,盖起了房子成了市场的摊位。那个市场居然就在我们上班的乡政府的对面。于是我每天上班前就去市场里的小吃店,买豆腐花油条或小馄饨做早饭。有时晚上要加班,也会提前去市场上买了快速面回办公室。

  小城最大的农贸市场,当然是东珠巷和劳动桥那里的青云巷市场。有好多年父母在那个市场做生意。临近春节市场格外繁忙,于是在管理人员的同意下,菜场里的摊位可以扩大到解放东路口。在这样的情况下,抢个市口特别好的摊位,就成了大家的事情。放假在家的我也被母亲叫着帮她抢摊位。往往凌晨三四点钟就带着做生意的工具到了市场。这时发现更早的摊主们已经在我们摊位边了。有次母亲设定的闹钟搞错了,害得我们很早去了市场,等大家来时才知道比平时早到了一个小时。这样的时光,我真正了解到了在农贸市场做生意的不容易。市场上的摊主大多是城东蔬菜大队来的人,他们是真正的自产自销。想像着他们在寒风刺骨的季节每天要排在水田里摘芹菜,着实为他们叫苦。因而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到菜市场买蔬菜从来不还价。后来随着城市扩大,太滆市场、东山市场、锦绣市场等应运而生。蔬菜批发市场更是红火。

  农贸市场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消费行情,也可以看出市民的生活水平。我出差到外地也喜欢到这样的市场逛逛,不一定是为了买菜。

  小城稍后发展起来的小商品市场,劝业广场应该是规模最大,以其独特的服装经营为主,营业至今也是时间最长。记得早年的王府商场、宜兴商场开业时也大多轰轰烈烈,几年下来也许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渐渐没有那么热闹了。当然大统华、宜客隆、大润发等超市的兴起引领了市场的另一种风范。

  小城的专业市场,不得不说城北巷头的建材市场和化工市场。建材市场云集了许多家具洁具和板材经营店。于是在家里几次装修中自然要经常往那里的建材市场跑。小城最大的专业市场大概是城西的汽车市场吧。各种品牌汽车营销店云集汽车城。在那里买过两部小汽车,也着实领略了汽车城营销店的热忱服务。

  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吧。但愿这些市场在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准上更上一层楼,能给广大市民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