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红眼一照1秒就能测出是否超标

无锡建成10个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点

  “请把抓拍到的机动车冒黑烟的视频调出来看一下!”“氮氧化物的参数采用的是哪个?”昨天,多位省、市专家来到位于梁溪区锡宁路近锡澄路路口,对着马路边一台长着“犄角”的设备“指手画脚”。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负责人介绍说,随着锡宁路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点的建成,无锡10个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点全部“布点”到位。

  首批3个站点数据为“治气”提供智库

  尽管机动车年检时都会将尾气排放作为“必检项”,车辆年检周期为6、12个月,受车辆行驶里程增加、设备老化、车辆载货、车辆维修保养和使用油品等因素影响,年检间隔期内车辆“健康状况”难免不会起变化。去年无锡启动了机动车固定遥感监测点的建设,首批3个固定点已于去年6月完成建设。随着锡宁路监测点的建成,第二批7个站点全部完工。

  首批3个监测点投入运行后,生态环境部门每日要对遥感数据进行核查、分析和研判,并对遥测排放不达标机动车发送了维修告知短信,提醒车主前去有资质的维修机构进行维修。据了解,这些尾气排放超标车主要为柴油车,相关车辆信息已导入了在用车年检平台,作为重点监管对象。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对无锡市移动源污染防治有关政策的制定上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如加大了老旧机动车和天然气公交车的淘汰,加大了对柴油货车的抽查力度。该负责人表示,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天然气车氮氧化物排放相对较高,而氮氧化物正是大气“新元凶”臭氧的前提物。生态环境部门目前通过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严格实行在用车年检新标准等,推动稀薄燃烧技术的天然气公交车淘汰和更新。

  超标与否当即在路边电子大屏显示

  记者跟随专家来到锡宁路由锡西往东的主干道上,在近锡澄路路口处的绿化带中隐藏着一个长着“犄角”的白色铁皮箱,铁皮箱下方有一只“红眼”,而在道路另一侧也有一个类似的设备,只是身形要更加“轻盈”。“这个红眼其实是发射出来的激光!”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款“黑科技”采用光谱吸收原理,一侧的设备负责发射红外线,另一侧则负责接收,根据不同污染物对不同频率的光波有不同的吸收,用吸收谱线作为不同气体分子的“指纹”,通过吸收谱线的位置和强度确定分子的成分和浓度,从而对实际行驶过程中的机动车所排放尾气的多种污染物CO、CO2、NO、HC 和尾气烟度进行自动遥测,实时输出监测结果。但凡是通过该处的车辆,遥测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监测分析出尾气成分,并评判是否达标。一般来说,尾气检测数据1秒内就出来了。而几米开外、马路上方的“电子眼”则是负责识别车辆车牌号以及对尾气不达标的车辆进行抓拍:车辆照片,记录车牌号,大数据最终上传至相关部门的后台系统。尾气的检测结果,将直接显示在前方50米的显示屏上,显示屏为红色表示尾气超标,显示屏为绿色则表示达标。对于超标的车辆,电子眼抓拍图像后将图像上传至相关部门,以起到监管作用。“系统还会自动对冒黑烟的机动车拍摄视频!”工作人员介绍说。

  加强大数据的挖掘使用和分析研判

  “该监测点于今年1月完成硬件建设”该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

  目前,全市已建成10个机动车固定遥感监测点。未来,该系统将与交管部门等多单位联网,多部门联动,对机动车尾气超标车辆实施管控。

  (晚报记者 袁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