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接连收到两起与健身房相关的求助,他们有的是与健身房存在劳资纠纷,有的则是预付费退费问题,相同的是,两者都遇到了退费难的问题。
约定好的费用迟迟无法退回
刘先生是一家连锁健身房的教练,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交给健身房八千多元的风险金,按照约定,这笔费用会在其离职时退还。去年9月份,刘先生离开了这家健身房,当时对方答应这笔费用会在三个月内归还,谁知半年多过去,钱依然没有到手。
刘先生介绍,所谓的风险金就是他每次给会员上一节课,就会扣除五块钱费用,用于保障会员上课期间的安全,或是发生会员退课的情况后用于扣款,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健身房会在教练离职时退还这笔钱。去年,一家上海的公司接管了刘先生所在的健身房,由于人事变动,刘先生于去年九月份时提出了离职并要求拿回自己八千多元的风险金,可没想到,约定好三个月内就到账,刘先生却迟迟没拿到。
“我开始去拿的时候说要走流程,后来因为疫情耽误了,之后我再去拿的时候负责人说他已经没有权限了。”这让刘先生有些着急,当即又联系了健身房的运营经理,可对方表示自己才到任,没看见刘先生的申请,一切还得从头走流程。
从现场了解到,像刘先生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刘先生的同事小张说,他们七八个同事离职后都没收到风险金。
记者跟随刘先生一众人找到了这家健身房的经理,不过对方不愿对此发表看法。记者也尝试联系该健身房的运营经理,但电话始终没有人接听。
想退课却迟迟没下文
市民小张在去年前后花了七万元在一家健身房购买了私课,之后因为扭伤了脚,根据医嘱无法再进行锻炼,因此她便想将剩余的课程给退了,可没想到被对方一口拒绝了。
“去年先是花了一万六千多元买了私教课,当时是为了塑形,签完也没有给我合同。”小张回忆说,当时自己对于没拿到合同也没有在意,不过特意和教练强调了自己经常会扭到脚的事情,但教练表示并不会影响健身,之后还很热心地推荐小张报名一个康复课程:“我就又报了名,三个月里一共花了七万元。”期间,小张积极健身,但是去年12月中旬,小张再次扭伤了脚,这一次伤势还不轻,医生建议小张不能再进行这样的锻炼了。
今年一月,小张拿着医生的诊断报告找到健身房教练,希望退掉剩余的课程,谁知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无奈之下,小张向相关部门进行了求助:“协商之后答应退一万五千元,理由是我有两个课程已经过期了,可是我签合同的时候并没有跟我说过。现在我还有两百多节课,一共六万多元。”小张表示,这样的结果她不能接受,自己当初买课的时候,并没有人告知她课程还有有效期。如今,自己合同也没有,到底健身房对于退费是如何约定的也没有人向她说明。之后,记者联系上了健身房的运营负责人,对方表示小张当时签订的合同是完整的,可以与小张坐下来好好协商解决此事。
律师: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对于这两起事件,记者也咨询了相关律师。对于第一起事件,律师林佳业表示教练之间是可以互相作证的,而之前已经拿到风险金的人则可以提供证言,因此若是协商无果,教练们可以以个人名义进行起诉。
而第二个事件,律师刘念表示,只要有刷卡消费的记录,那么健身房就有提交原件的义务,而且双方即使约定了不能退费,这其实也是不合理的。刘念提醒说,消费者遇到类似的预付卡消费行为时,“一方面可以找市场监督部门协商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走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利益。”
(甄泽)